张靖皋长江大桥又一世界首创 到地下42米认识“小隔仓施工班”
来源:紫牛新闻
2024-08-01 19:51

我们认识的“交通人”也许有公交车上的司机,有复兴号上的列车员,有万米高空的空姐……除此之外,在我们不常见到的地方,其实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交通人,他们可能工作在我们见不到的水下、地下,也可能在神秘的控制室、操作台……

图片

今天,我们来到“世界第一跨” 张靖皋长江大桥,跟随记者前往42米深的地下,见识一下这座前所未有的大桥首创的“小隔仓”和“小隔仓施工班”。

图片

从正在施工的一个深井口,经过15层楼梯,记者下到响声震耳欲聋的地底。这里大约4米宽、不到10米长,抬头看天,感觉像“井底之蛙”。这就是一个“小隔仓”。

图片

“小隔仓”的操作平台是在不停晃动的浮台上进行的,浮台下面是地下水。因为混凝土产生水化热,这里异常潮湿闷热。施工浮台中不仅放着大量冰块来降温,还有冷风机不停地呼啦啦转着。

图片

“小隔仓施工班”的工人正在进行凿毛、钢护支撑安装等“填芯”施工。范家平是负责给井壁进行凿毛的,前期浇筑的混凝土壁需要一点一点打毛,打毛的过程中碎石乱飞。但只有打毛好,后续的混凝土浇筑才能粘牢。

图片

这个施工班有60多人,每名工人都配发了智能手环,实时监测健康状况。这里还安装了各种声光电探测仪器,确保作业安全。

图片

在南锚碇施工现场,半年内,工作们需要开挖出32个像“深井”似的“小隔舱”。

图片

打造这些“小隔舱”的意义是什么?“小隔舱”负责人李靖告诉记者,张靖皋长江大桥主跨2300米,其施工已迈入“无人区”。作为大桥受力结构的南锚碇,拥有世界最大地连墙锚碇基础。围绕锚碇一周的“小隔舱”和中间的“大隔舱”,就像交错互联的“蜂窝”分布,通过下放钢筋笼、逐层浇筑混凝土的方式,将锚碇四周的地连墙从基坑的围护结构转换成一个整体受力结构,让这个“大秤砣”更加结实,确保锚碇拉起整个大桥重量时“下盘”稳固。

图片

“小隔舱施工”是世界首创,它将助力“世界第一跨” 张靖皋长江大桥“扎稳马步”,打牢根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石小磊

视频:陈金刚

美编:赵岑

编辑:王丽丽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