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史记 | 知否知否,宋朝也有“钱荒”
来源:扬子晚报
2019-02-25 11:58
 
一部《知否》,让大家看到了精致风雅的宋朝。宋朝不光有风雅的宋词和宋瓷,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朝代。不过,这个最有钱的朝代却面临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钱荒——铜钱太少,不够用。
 
按理说,宋朝应该是最不可能发生钱荒的朝代。宋代的炼铜业非常兴盛。据记载,北宋中期全国每年铜产量约为2100万斤,是唐代平均年产量的20倍。宋朝的铸钱规模更是空前绝后,北宋最高峰的时候每年大约铸造500万贯铜钱。而唐代鼎盛的开元天宝年间,每年铸币也不过32万贯。而且除了铜钱,宋朝使用的货币还包括金银和铁钱,以及茶引、盐钞、出家人的度牒这些“有价证券”,甚至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为什么还会有钱荒呢?原因首先是经济发展了,货币前所未有地渗透进了宋朝人的生活,对货币的需求大大增加了。在当时,金银还不是主流货币,而纸币和铁钱又发得太滥导致贬值,只有铜钱才是老百姓喜欢的硬通货。到市场买东西需要铜钱,缴纳赋税需要铜钱,朝廷发放俸禄和军饷也要铜钱。据《宋 史· 职 官志》 记载,北宋初期,多数官员的月工资还不到10贯钱,但是到了宋仁宗以后,几次上调官员工资标准。比如从一品的宰相每月就有料钱300贯,还有绢帛丝绵、薪炭、盐等实物补贴,即便是像《知否》里盛老爷这样的五品官,如果出任实职(差遣),也有每月料钱 45 贯,春冬绫5 匹,绢 17匹, 还有随从人员的伙食费(傔人餐钱)约 35 贯,在京城的还有职钱 30 贯,这些都是要朝廷付现钱的。 
 
图片
 
毕竟宋朝有大量的新铸币,光是货币流通,倒也不至于出现钱荒。问题是宋朝人喜欢使用香炉、铜盆、铜钟这些铜器。市场上铜价高涨,有些不法之徒就偷偷把铜钱融化,制造器物。据当时人记载“销熔十钱, 得精铜一两, 造作器物, 获利五倍。”虽然朝廷一直严令禁止损毁货币,但是在五倍暴利的诱惑下,还是有不少人铤而走险去从事盗铸, 有时候朝廷铸钱还赶不上销毁融化的速度。更麻烦的是,当时周边的国家,不管是北方的辽、金、西夏,还是海外的日本、高丽,包括东南亚和西亚中东各国都爱使用宋朝铜钱。虽然宋朝政府屡次严申铜钱出塞下海之禁, 南宋的时候甚至规定:私自把铜钱带出国界要坐牢三年, 走私一贯铜钱要发配三千里外地方,走私五贯铜钱就要处以绞刑,但宋钱“散诸四夷”的情况却根本挡不住。
 
所以,宋朝的钱造得再多也不够用,一直闹钱荒。钱荒的经济后果就是通货紧缩,钱贵物贱,物价持续下跌,生产和流通的积极性都受到打击。最要命的是,因为铜钱越来越贵,有钱人就越发喜欢囤积铜钱。他们越囤积,市面上铜钱就越少,形成了恶性循环。
 
朝廷也不是没有想过办法,南宋初年,政府曾经专门限制: 朝廷官员家里最多只能有二万贯现钱,普通庶民只能有一万贯钱。超过的部分必须在两年内转换成金银、有价证券或者纸币等资产,否则就要没收。不过富人家里有多少钱根本没法查实,执法的难度太高, 这种限制实际上也是一纸空文。不过也有成功的例子:有人不花一文钱,只是动动嘴,就把钱荒问题暂时缓解了。这个人就是大奸臣秦桧!
 
话说南宋绍兴年间,秦桧将自己的亲信曹泳从绍兴市长(府尹)提拔为首都杭州市长,曹市长上任伊始,就碰上大户囤积货币的严重通货紧缩,市场上一度出现铜钱枯竭,货物堆积,商家无法交易。曹泳赶紧向秦丞相汇报:这事绝不简单,必然有一小撮敌对分子,妄图扰乱金融秩序,背地里直指相爷您哪。
 
秦桧到底老奸巨猾,听取曹市长的汇报后,轻轻一笑,“这个容易,”说完便要人把工部文思院的长官叫来,文思院是干什么的呢?就是皇家作坊,相当于后来清宫的造办处,最初是负责造皇家用品,“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金彩绘素装钿之饰,以供舆辇、册宝、法物及凡器服之用。”,北宋后期开始负责全国的度量衡标准制定,到了南宋初年,又增加一个重要职能,负责铸造公章和样币(普通钱币的铸造是由铸钱监也就是造币厂负责,但是样钱的铸造却是由文思院负责)。 文思院的官员到了,秦桧故作紧急状:“各位啊,我刚刚接到圣旨,朝廷要改革币制,解决钱荒,现在流通的旧币很快要作废,请你们赶紧铸造一批新钱样币,我将呈送皇上御览。”并要求明天午时必须完成。文思院官连夜召集工匠加班铸造样钱。
 
图片
(南宋绍兴通宝样钱)
 
哪消几个时辰,“赵家人”要废除旧币、改用新钱的小道消息就传遍杭州城,以前囤积货币的那些大户顿时感到悲剧了,旧币再不用就作废了,赶紧换成实物吧,几天之内,杭州即由“通货紧缩”转为“通货膨胀”,市面上只愁商品不足,不愁货币短缺。等到市场逐渐恢复正常,大家才发现,传说中的“币制改革”却没有下文,文思院官员问秦桧,做好的样钱要不要进呈皇上御览呢?秦相爷呵呵一笑,说现在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很好嘛,也不闹钱荒了,不一定要改革嘛。事成之后,秦桧却也不揽功,而是将成绩统统归于曹市长。于是,曹泳凭着“治理钱荒”的“业绩”再次荣升,又兼任财政副部长(户部侍郎),走上了更加重要的领导岗位。
 
这个故事见于岳珂的《桯史》,岳珂是岳飞的孙子,自然没有必要为秦桧虚构业绩。那么为什么秦桧对曹泳这么重用呢?还是因为钱。在考上状元之前,秦桧只是南京(江宁府)的一个穷秀才。有次急等钱用,便到一个富翁家去借。富翁借了一点,但远远不够。这时富翁家的私塾先生见秦桧确实困难,虽然自己也没有钱,但还是把平时积攒的两匹绢也借给了秦桧,解其燃眉之急。不用说,这个私塾先生就是曹泳。
 
当然,秦桧治理钱荒也只是一时救急的小手段。等到秦桧死了,大树倒了,曹泳这些党羽也在被贬之列,而大宋的钱依旧很荒。一直到了几百年后的明朝中叶,这个经济顽症才被进口的白银治愈。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