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彝绣非遗传承人上海研修,年龄从28岁到63岁不等
来源:扬子晚报网
2019-06-10 16:57

扬子晚报网6月10日讯(记者 罗晓娜)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首批定点高校,东华大学校园中已是第六次迎来身着盛装的少数民族学员了,他们走到哪儿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第六期非遗研修班六月正式结业。本期20名学员全部为来自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同胞。 

图片

图片

用心帮扶 助力脱贫攻坚

云南楚雄是上海对口扶贫的地区之一,为了助力脱贫攻坚,上海市文广局非遗处组织沪上研培高校进行了一次云贵扶贫调研。参与调研的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非遗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柯玲教授,调研了若干家彝绣企业、公司、门店以及彝绣传承基地后,明显感受到彝绣色彩明艳、工艺精良,但设计水平确实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非遗传承人们表达了参加培训的强烈愿望,2019年春季开学的东华非遗研培班仅用了三天就完成了招生工作。参培学员中,楚雄彝绣协会的五位会长就来了四位,她们既是彝绣高手和当地致富带头人。

楚雄彝绣班的开设,如何增加课程设置的针对性,非遗教育研究中心课程主管陈彬教授下了功夫。非遗传承人日常不仅刺绣,很多学员在当地也制作民族服装,但是如何让繁复的民族服饰也能够满足现在生产和生活需要,学员们还没什么头绪。陈老师在基础课程板块增加了《服装制版》系列课程,进行了基本制版知识、裙装变化、上装基础和彝族服装结构分析等模块,从结构原理和着装舒适性来分析,并进行了楚雄彝族不同支系服装变化的比较和解读。主讲的方方老师感触良多,她认为民族服装在传承过程中已经自主自发地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良,并且也朝着更为实用、舒适的方向发展。她用丰富直观的纸模教学模式渗透制版理论,让彝绣传承人乐学其中并快速得到要领,及时解决了在彝族服饰实际生产及制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版样难点问题。 

图片

图片

图片提供:东华大学

用美表达 助力彝绣出彩

楚雄彝族服饰201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彝族刺绣是云南省级非遗,是彝家人引以为傲的“指尖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这一期学员年龄从28岁到63岁,受教育程度从小学到大学高低不等。给这样的对象授课,对高校教师其实也是一种挑战。研培课程中“拓眼界”系列凭借上海得天独厚服饰和时尚资源设置参访课程还相对便捷,而“增学养”一类的理论课程就成了一个教学难点。深入浅出的学问才是大学问,经过反复讨论,非遗教育研究中心决定从“美”字入手,因为爱美是人之天性,这与年龄、学历并无太大关系,而刺绣、服饰都是穿在身上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是人类展示美的重要载体。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也正好是这样的一个“美好学院”。

老师们开始“美化”课程,也“美化”教学,“美化”参访调研。在美的熏陶中去学习美、表现美、创作美、展示美。陈彬教授的服饰色彩设计课,直接从学员自身服饰的各种色彩导入,让她们感受通过不同的色彩的搭配所显示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柯玲教授的刺绣与民歌课程,告诉学员们他们手中的针线与艺术家手中的纸笔作用相似,都是一种艺术表现,绣歌则是这种表现的有声表达。学院年轻教师2003年“中国民歌十佳演唱家∙金奖”获得者章丹丹受邀助演,课堂上歌声此伏彼起,笑声不断。柯老师又鼓励学员们即兴填词集体演唱,充分体验艺术创作的审美娱乐功能。集体创作的《绣金匾》歌词中也将教师的“思政”理念巧妙贯穿其中,使非遗研修与陶冶美好情操有机结合。编辑:李燕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