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化学实验吸粉300万,“网红”洋教授来宁“玩”科普
来源:紫牛新闻
2019-12-21 19:17

烧瓶里的双氧水剧烈翻滚着,白色的烟雾一团团冒出,一位神似“肯德基”爷爷的白头发、白胡子的外国人站在烟雾中,手举一只“阿拉丁神灯”。直到烟雾散尽,他用流利的中文说:“神奇吗?但我不是阿拉丁,我是化学家。”12月21日上午,牛津大学博士、“网红”戴伟(David G.Evans)教授在江苏科技馆为南京的中小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化学实验课。作为拥有几百万粉丝的科普大V,很多人是通过短视频了解到“戴博士”,并因此打开了一扇化学的大门。

图片

“魔术师不能告诉你的,让化学老师告诉你”

今年61岁的他曾是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布里斯托大学博士后、埃克斯特大学的老师。如今,他是北京化工大学的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北京分会创始人。他中文流利,对中文的新词汇信手拈来。朋友们耳熟能详的不是他的英文名字David G. Evans,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文名——“戴伟”。在人人都渴望变成“网红”的短视频平台上,保持热度很难。而戴伟这个白胡子外国老头却独辟蹊径,靠扎实的化学实验直播异军突起。

12月21日,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江苏科学技术馆、化学工业出版社承办的“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展览开幕活动在江苏科技馆启动,活动的主题就是:“元”自化学,“素”造生活。这一次,主办方邀请到网红戴伟教授。

在活动现场记者看到,戴伟教授以招牌的白头发、白胡子、白大褂出场,就引起了孩子们的尖叫,“好像肯德基爷爷!”一开场,戴伟教授与台下学生互动演示了点燃生日蜡烛不同的方法,令孩子们兴趣盎然。在实验台上,各种颜色的试剂在加热或置冷的处理下,完全变成另外一种物质,这个过程让孩子们充满好奇,现场听到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哇噻”。

图片

戴伟教授在接受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做这些目的都是提高孩子们对于化学的兴趣,“以后需要探索更先进材料的,不是我们白头发的化学家,是这些孩子。”他认为,培养对化学的乐趣,就是动手做实验,“魔术师不会告诉你魔法是怎么做的,但是化学老师会告诉你其中的道理。”戴伟教授说,他在网络上做短视频的目的也是一样,先吸引大家的注意,他们才有兴趣了解背后的原理。

大科学家专注科普,一年要跑20多个省份

记者了解到,戴伟教授1996年来到北京化工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后,一直定居中国。他曾获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功勋外教”奖,并被英国皇室授予大英帝国官佐勋章。戴伟教授在学术上的造诣非常高。但让人感到意外地是,从2011年以来,戴伟将自己的工作重心从科研转移到科普工作中来。

这些年来,戴伟教授一直带着几个箱子,装着各类器材和试剂,奔波于中国各地的城市和乡村,向那里的孩子们演示各种有意思的化学实验,他也非常在意贫困山区和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经常跑去为孩子们做实验。一年中,他能跑遍二十多省份,五六十所学校。戴伟教授告诉紫牛新闻记者,每年他要做100多场科普,对象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的学生都有。

每次活动,戴伟教授会提前一个半小时到现场,因为他要提前很久做实验前的准备;他也是最晚离开场馆人,因为一有孩子提问,他必然是放下手里的收尾工作,耐心回答。

图片

用短视频开创科普新模式,在线影响300万人

戴伟教授说,中国太大,很多地方他没办法亲自走到,2018年开始,他在通过短视频、通过快手、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来传播科学知识。当得知像快手、抖音这样的短视频APP在农村地区很火爆时,他更来了干劲,因为这可以让更多平时没有机会做实验的人们感受科学的乐趣。

在戴伟教授的快手账号“戴博士实验室”中,他仿佛一个圣诞老人,戴着护目镜,操着流利的中文,制造出很多新颖、有趣的化学实验场景。“大象牙膏”、“捉妖记”、“穿云箭”、“法老之蛇”……他吸引了307万粉丝,单条视频最高阅读达到1500万,他发布的日常短视频,播放量也基本在100~200万。很多人通过快手了解到戴博士,并因此打开了一扇化学的大门。

图片

 

图片

在戴伟教授的粉丝里,更多的是成年人,他们看到火焰升空、液体变色,会在评论区写下“惊叹”“神奇”等类似的评价。

在众多网友评论里,不少粉丝喊话戴伟教授,“好希望你是我曾经的化学老师,那样我早考上清华北大了”。戴伟教授在无意中开拓了一种全新的做科普的方式。央视和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报道。在2018年国庆期间,戴伟教授受邀到央视CCTV-2改革开放40年直播间,作为一名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讲述了他来到中国后,从做科研到做科普,并利用短视频做科普的经历。

图片2019年1月25日,戴伟出现在央视新闻联播的画面中。

 

图片

2018 年 12 月 8 日,央视CCTV-13《新闻周刊》报道了戴伟教授在中国用短视频做科普的故事,并展示了戴伟用快手短视频拍摄和直播的过程。


还有很多人“害怕”化学,科学家有义务出来科普

有的人会觉得,牛津的博士却跑去做科普,会不会大材小用了呢?但在戴伟看来,“身为科学家,只做研究不做科普,对不起我们的学科,也对不起我们的孩子。”

戴伟教授告诉紫牛新闻记者,现在也有些人出来,会做一些科学秀,但很多并不是专业人士,传递的知识不正确,面对孩子们提出的知识无法回答。“不仅是孩子,包括很多成年人都不了解化学,觉得化学有危险,化学有污染。”戴伟教授说,他发现很多人“害怕”化学。他举例说,有的人宁愿花很多钱,买所谓不含化学成分的化妆品、洗发水;有人喝碱性水,认为可以中和体内的酸碱度,不得癌症等等,“但是这也都是谣言,一点科学道理都没有。”戴伟教授说,作为化学家,有义务让大家正确认识化学,让老百姓不被欺骗。

相关:

化学元素周期表今年150周岁了

几乎每一个化学实验室的墙上,都有一张元素周期表。通常,我们将元素周期表的创造归功于俄国化学家迪米特里·门捷列夫(Dimitri Mendeleev)。1869年,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写在卡片上,并根据化学和物理性质对它们进行排列。为了庆祝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联合国宣布将2019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

图片

通讯员  贾志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