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B座西窗

繁星 | 玄庙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2-11 15:35:02

苏北小城新沂境内有个著名的马陵山风景名胜区,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三次途经马陵山,赞叹“第一江山春好处,十分梅柳色徒传”。山脚下的沭河水由北向南滚滚流淌。沿沭河北上约15里,河东岸有个美丽的村庄——玄庙村。

这片土地依山傍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村西面紧挨沭河,河边有座项梁墓,项羽的叔父项梁死后埋葬于此;村东有一条小河,叫做虞姬沟,据说当年虞姬思念项羽,日夜流泪,泪水汇聚成河;村北的小溪名为雀王沟,相传后周太祖郭威(小名郭雀儿)长期在此安营扎寨驯马饮马。村北七里的塔山,是郭威屯兵处,至今仍有遗迹;村东五里的踢球山,古木遮天蔽日、郁郁葱葱;村南四里的宋山,山中开采的建筑材料在周边有较好的口碑。

这片土地风景秀丽,就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一幅画卷。春天的村头,桃花林一夜之间穿上了粉红的嫁衣,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吸引蜜蜂蝴蝶翩翩起舞;夏日,虞姬沟是孩子们的天堂,在清凉的水中嬉戏,体验那份纯真和快乐;秋风起时,稻田如同金色的海洋,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冬季,白雪覆盖下的村庄显得格外宁静祥和,看着袅袅升起的炊烟,那是特有的温暖。

玄庙村的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从小我就喜欢和老人们聊天,也热衷于收集一些资料信息,我想应该把这些内容记录下来,让后辈了解我们的先人走过的路。

据方志和族谱记载,明末为避兵祸,一批苗氏先人从海州迁来,在这里建了一个村寨,名为苗家寨,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劳作,这里日渐繁荣,也吸引了很多人在周边落居,逐渐形成了后邢家、何圩子、蒋圩子、魏庄、曹庄等聚居点,随着居民越来越多,朝廷在此设立了苗家寨镇。

这里的人们信奉道教,大家集资在寨东南的魏庄购买老桃木,邀请能工巧匠雕刻玄武真君(玄帝)像,并专门建立一座三进院子的庙宇来安放,供十里八乡的老百姓祭祀,这座庙宇始称玄帝观,人们俗称玄帝庙,当时香火极盛,于是玄帝庙就成了这个地方的代名词,后来就演化为玄庙了。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玄帝庙主祭祀日。祭祀的流程也很特别,首先人们把玄武真君像从庙里请进轿子,再抬上村民们自制的龙王像,人们前呼后拥往魏庄行走一圈,俗称大帝回娘家,之后再把玄武真君送回庙里,龙王像站在下侧垂手。然后由族长带头,村民们纷纷叩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样的祭祀一直延续到解放前。

有庙必有会。烧香祭拜的人多了,小商小贩们就在庙外摆起了各式小摊,逐渐演变成庙会,在方圆几十里首屈一指。逛庙会是周边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了大众的精神诉求。当年的庙会规模盛大,南北商贸大街,各种商铺栉比如鳞,染坊外染布飞扬,粮行一条街的喝斗唱票声不绝于耳,猪牛羊牲畜市场人声鼎沸。庙会上还有座文化广场,四方艺人云集,大鼓书、扬琴、杂耍、小戏纷纷登场,促进了周边的文化繁荣。

几十年前,玄庙村还比较贫穷落后,土坯房、泥泞路,村民们勉强自给自足。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村子,勤劳的玄庙人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抓住历史机遇,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特色农业快速发展,乡村旅游红红火火。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让玄庙村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水泥路铺到了家门口,自来水、电网改造、网络通信等一应俱全。更令人欣喜的是,玄庙村探索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有机种植,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稻米、果蔬、花卉无不打响了玄庙村品牌。

漫步村中,青砖黛瓦的老屋与白墙红瓦的新居错落有致,池塘边新修了自来水塔,村间道路奔跑着各种车辆。最引人注目的是村中央的文化广场,每逢傍晚时分,广场上乐声悠扬,村民们跳起广场舞,孩童嬉戏其间,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我仿佛看到,未来的玄庙村,既有古村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气息;既能留住乡愁,又能拥抱未来。

玄庙是我的家乡,我生于斯长于斯,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我童年的欢笑与泪水,每一缕清风都承载着祖辈们的期望与梦想,无论走到哪里,心中那份深深的眷恋都不会改变。我已经60多岁了,但人老心不老,我将继续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玄庙村每一次的蜕变与成长,让这份乡情成为永恒的记忆。

苗增飞

校对 徐珩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