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 | 斫古琴,一弦一华年
来源: 扬子晚报
2025-04-03 16:40:50
尽管有预约,但还是狠敲了几次大门,王师傅才出来打开作坊的大门。
王师傅正在上弦。总共七根琴弦,粗细不同,每一根装的步骤大体相同。第一步,装琴轸。琴轸是一根带活扣的尼龙绳,穿在两只硬木旋钮里,旋钮之间卡着一个结头。用细钢丝吊住活扣,引琴轸穿过弦眼,拉到岳山上。调节靠卡在旋钮之间的绳结:上面短了,松开结往下拉绳;长了,松开结往上拉绳。绳结松松紧紧,挪来挪去,全靠指甲去抠。因为上弦,王师傅的十个指甲秃秃的。第二步,装琴弦。琴弦一头有个死疙瘩,与琴轸的活扣结合,二者的结合点必须落在岳山最高处,否则不能正常发音。左手把长长的弦从琴首拉到琴尾,绕过冠角,就势抓起琴,翻转,倒立,斜竖,琴首抵住墙角。
现在琴腹朝上。换手,右手拉住琴弦,走过龙齿,直达腹部的琴足,绕一圈。左手拨动琴弦,右手试着拽弦:拽紧了音高,放松了音低。
桌子上有一部手机,打开播放器,对照起来拨弦。王师傅全神贯注在一根弦上,那是他的世界。古琴作坊远离喧嚣,只偶尔听到鸡叫一两声。又一个春天来了,几只散养的鸡正在荒地草丛打工捉虫子。
一旦捕捉到音准,王师傅就控制好琴弦,迅速将它绕上一圈。再弹,确认音高。再弹再绕,反复几次,感觉满意了,才弯腰抵住琴尾,空出双手,把余下的琴弦一圈又一圈绕在琴足上,最后打结固定。琴足有两只,像斜拉桥的桥墩一样,分头拉着七根琴弦。琴弦是金属、尼龙和蚕丝混合制成的,又细又滑,如果控制不好,有一点点松动,音就不准,就需要重来。这是力气活,而且用的是巧劲。
固定好弦,将琴放回到桌上,再对照弹奏一两次。如果感觉不对,就得返工,拆开琴弦重来。这是一款伏羲式古琴,老杉木材质,档次一般,但王师傅还是仔细完成每一道工序,和对待紫檀木、楠木材质的没什么区别。就像一个母亲,孩子聪明也罢,愚钝也罢,都得精心抚养成人。
在古琴制作的所有工序里,上弦是最轻松愉快的,进程也快。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王师傅耗在灰胎、研磨、擦光等工序中。一把古琴,需要26个月的制作周期,以寻求最佳音质。斫古琴靠的是经验加耐性。
2008年,王师傅进本村古琴作坊打工,参与生产“九一堂”古琴。他今年52岁,在斫琴这一行算是年轻人。
王师傅觉得斫琴是挺好的职业,能养家,也雅致。王师傅喜欢弹古琴,儿子也喜欢,而且古琴弹得比父亲好。王师傅曾带着儿子学徒,儿子上手也快。然而,和天下年轻人一样,22岁的儿子有自己的诗和远方,他要去外面的世界闯荡。王师傅不好强求。他的梦想,是未来有一天,儿子经历过风雨,回到故乡,在偏远的乡村斫琴,把古老的手艺传承下去。
完成了上琴弦、最后一次校音,就算是功德圆满,古琴漂漂亮亮走出作坊,遇到有缘人,弹奏出世间最美妙的东方音乐。王师傅常常做着做着就忘了下班时间。他庆幸离家近,能照顾老妈妈。80多岁的老妈妈去年突发脑梗,所幸医治及时,目前康复得不错。晚饭后,他会出门散步。长期站立工作,造成腰肌劳损,王师傅需要出门走一万步。
明天,太阳照样升起,王师傅照样去斫琴。偏远的乡村,王师傅把生命的意义赋予木头之间、油漆之间、琴弦之间。一弦一华年。
作者:张粉英
来源:扬子晚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