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B座西窗

繁星 | 故乡风物在召唤

来源: 扬子晚报

2025-04-03 17:00:44

说来很多人不会相信,我与汪曾祺相知相交那么多年,感情不可谓不深,但他真正专门特地为我写字作画仅三次。

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1981年9月14日,他为我专门作了一幅小画,这与他“少小离家老大回”这件事密切相关。

1939年夏,19岁的汪曾祺离开高邮,考上昆明的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拜沈从文为师,走上文学之路。解放后,他曾经搁笔多年,新时期到来后复出文坛,1980年10月在《北京文学》发表《受戒》一举成名,这年他整整60岁,阔别家乡已42年!这是汪曾祺15000多个思念故乡的日日夜夜啊!面对有家回不得的无奈,他只好把满腹的思乡之情,写入作品之中。

高邮人读汪曾祺,比其他任何地方的读者更仔细,也更能理解他的思乡之情,他的小学同学刘子平,立刻写了邀汪曾祺“回乡看看”的信,但汪曾祺委婉提出“需由高邮有关部门出函邀请”,刘子平便带着汪曾祺写的信,到高邮县委宣传部,找我商议。

当时我只是县委宣传部的一名普通干部,人微言轻,单靠我,也完成不了邀请汪曾祺回乡的任务。我左思右想,找了县委办公室负责人朱维宁商议,他爱好写作,为人热情,听说此事,他沉吟良久,他当然明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开过,但盘踞在人们头脑深处的“左”的想法,不可能清除干净,于是他关照我:“接待汪曾祺由我负责。但你要给县委打个报告,想一条充分的理由。”

什么样的理由“充分”得能让县领导认为值得请汪曾祺回乡呢?突然,灵光一闪,我想到了现代京剧《沙家浜》!我对县委书记查长银说:“家喻户晓的京剧《沙家浜》剧本的主要执笔者,就是汪曾祺!”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查书记听了这话后的惊奇神情,他问我:“这是真的?”待我又一次作了肯定的回答后,他毫不犹豫地拍板指示:“请他回来!”

如今我回顾帮助汪曾祺回乡的往事,像是说一个充满喜剧色彩的生活小故事,但这件事,确实在那个乍暖还寒的年头真实发生过,回乡的阻力可不小!我立即打电话告诉汪曾祺,告诉他好消息。我揣测他其时的心情一定非常激动,可电话中只听到他“哦,哦!好,好!”的回应,平静得让我意外。可是,几天之后,他突然给我寄了一幅画,画上是高邮常见的慈姑、荸荠各两个,一个鸡头米。画上有题字:“中秋后二日得建华书,写故乡风物,聊以寄意。吾将回乡乎?未能决也。”

我起初不解,已在电话中告诉他县领导拍板请他回乡了,怎么又突然说“吾将回乡乎”?转过头来,我设身处地为汪曾祺仔细一想,便恍然大悟:他说的“未能决也”是指回高邮的具体日期。多年来,一次次经历有家不能回的折磨,他已成惊弓之鸟,谈好的事情,他也唯恐生变,他这是借画抒情。

然而,离家42年的汪曾祺终于顺利地回到故乡。而两年后,他也进入了创作的喷发期,他心境的转换,在1983年10月他主动给我写的《游桃花源诗》中亦有体现,诗曰:红桃曾照秦时月,黄菊重开陶令花。大乱十年成一梦,与君安坐吃擂茶。为我写这首诗时,正是他创作上春风得意之时。“大乱十年成一梦,与君安坐吃擂茶”,准确生动地抒发了他终于度过艰难岁月,迎来太平盛世的喜悦之情。

作者:陆建华

来源:扬子晚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