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杂谈|书展打造“书超”,距离还有多远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07 10:50:00
“武有苏超,文有书超”,这个夏天,江苏真是热不可挡。但不得不说,尽管今年的江苏书展创造性地打出了“书超”口号,并推出“苏超”门票兑换惠民书券等项目,但书展距成为“书超”,还有不短的距离。无论是传播面、消费力还是受众群,书展可以努力的空间都还很大。
苏超最令人难忘的,除了场上真刀真枪、血肉拼杀的激斗场面之外,还有场外的玩梗:巧妙利用江苏“十三太保”的文化特点,将城市间的文化差异转化为赛场上的“世仇对决”,“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楚汉争霸、常州输笔画等等热梗,掀起了病毒式传播的狂欢浪潮,话题播放量突破110亿次,使得很多对足球一窍不通的人也加入看球行列。放下身段、敢于自嘲,使得全民从观球中找到了共情点,释放了巨大的生存压力,裂变出强大的传播力,不断霸榜热搜。虽然“苏超”也是本次书展的热门话题,但未能形成同等量级的社交狂欢。
苏超已经是全民足球了,门票仅10元左右,覆盖全年龄段,从学生到农民皆可参与,非球迷占比80%,超九成江苏人知晓“苏超”;反观书展,全民阅读的氛围感还是没有拉满,传播仍然集中于行业报道和阅读推广,缺少病毒式话题。苏超球员以业余爱好者为主,涵盖教师、快递员、程序员等职业,看球的那可都是身边邻里人,强调低门槛参与和情感宣泄;书展则是静默的文化消费,虽然也有园林工人、广东少年、九旬大爷十月宝宝等逛书展的读者受到关注,但受众群仍然以知识分子和亲子家庭为主,对低学历或非阅读习惯人群渗透不足。全家齐吼看苏超与全家安静逛书展,似乎形成了草根性与精英性的两极。
苏超成功出圈后,赞助商数量从开幕时的6家激增至29家,百万级官方席位“一席难求”,并带动了江苏全域的文旅消费热潮;而书展,目前仍少不了政府补贴,市场化造血能力仍需努力。
江苏书展是全国唯一一个连续举办15届从未间断的大型图书展会,多年坚持不易,也体现出江苏浓厚的阅读传统与人文底蕴,“文脉江苏”向来温文尔雅。但,如何让温水沸腾起来?
首先就是“来真的”。苏超之火,火在“真”,球场上真刀实枪,球场外真情流露。“真”是苏超的灵魂。书展不妨学一学,发起一场“挑刺”行动,让批评的锋芒带动看书热潮。有好说好,有坏说坏,不一团和气,不盲从轻信,多一些火花四溅的观点碰撞,多一点“针尖对麦芒”的激烈冲突,保持批判性思维,让“求真”带动图书话题热起来。
其次,在全民性上下功夫。现在素人写作这么火,其中不乏清洁工阿姨、菜市场摊主、烧烤店服务员等等,书展让更多的素人作家走到前台如何?让写作的光穿透身份、阶层、地位种种界限,照亮每一位前行者。此外,还可加强书展的互动性与竞技性。放低姿态,放下精英面孔,增设城市文化答题赛、方言朗诵擂台赛等竞技类活动,用“对抗性”激活大众兴趣,精心打造全民节日,而非“文化精品展会”。
其三,在技术应用和场景创新上大胆突破。江苏书展今年在创新性上下功夫,“一本书撬动大文旅”的文旅融合探索,娃娃排队画脸谱等沉浸式体验,小朋友和AI机器人下棋、VR编织、AR点染等“瞬息元宇宙”都令人耳目一新,但相比苏超的无人机导览、跨城接驳等职业化运营,仍显保守。不妨尝试更多技术手段,激活年轻人参与兴趣。
静水深流的书展,与夏日风暴般的苏超,本属不同的文化样式,不须复刻其狂欢式的成功,但书展既已打出“文有读城武有苏超”口号,相信亦可借鉴苏超传播方式与跨界运营手段,让书展真正成为全民阅读的“书超”。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出镜|黄宇馨 剪辑|江雪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