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B座西窗

钢铁的意志与诗情画意生态交融——读马洪鸣小说几点感受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18 11:04:00

□ 曹峰峻

马洪鸣是我泰州老乡,一位勤奋的女作家,之前我多次来安徽参加相关文学艺术活动经常能见到她,但也只是知道她潜心创作小说并没有对她创作有较全面的了解。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她新作出版的消息,才让我带着疑问认真关注起她的创作动态。她的创作确切地说,是从2016年开始的,但不到十年却连续出版了长篇小说《揉蓝秘境》《铁活》《霜刃》,完成了工业城市三部曲后延伸至矿山生态领域的《向山》。同时,依据生态主题创作了大量中短篇小说并完成了中短篇小说集《九珍》的出版发行。如此不一般的收获,可见她对文学创作不一般的追求,对这片城市的天空不一般的热爱。

马洪鸣,江苏泰兴人。现居安徽马鞍山。2015年开始小说创作,作品刊于《清明》《天津文学》《安徽文学》《奔流》《啄木鸟》等期刊,著有长篇小说《翡翠赌石》《揉蓝秘境》《向山》《霜刃》《铁活》及中短篇小说集《九珍》多部。《揉蓝秘境》 入选安徽省作协第三届长篇小说精品扶持工程,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太白文学艺术奖一等奖。中篇小说《草帽》获第三届奔流文学奖。

纵观马洪鸣作品,总体创作始终紧扣时代变革中的工业精神与人文关怀,通过地域符号与文学实验,构建兼具历史厚度与美学张力的叙事体系。

从创作主题与题材探讨城市变改精神

工业与城市变迁。擅长以工业城市为背景,通过家族史折射时代变革。代表作《向山》记录华东露天铁矿区从村野发展为城区的百年历程,聚焦矿业工人生态修复的奋斗史;《铁活》《霜刃》则分别围绕钢铁产业工人和铁匠世家的命运展开,展现工业文明中的人性挣扎与精神坚守。

乡村女性命运书写。《揉蓝秘境》是一部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揉蓝》以江南圩乡为背景,通过田家三代女性的百年故事,揭示城乡冲突下女性的异化与抗争,塑造了“田百荷”这一全新文学女性形象,揭示了改革开放背景下乡村女性的自我觉醒,构建“金、木、水”三代女性形象梯度。

生态与人文反思。《向山》是国内少有的矿山生态修复题材作品,将“绿水青山”理念融入文学叙事,升华“向山”作为精神原乡的象征意义。

从创作灵感来源分析作者的人文关怀

马洪鸣的小说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工业文明进程、地域文化底蕴以及社会变革中的人文观察,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四类核心来源:

工业历史与城市变迁。矿山与钢铁工业环境与背景是她最大创作灵感来源。以华东地区最大露天铁矿的百年兴衰为原型,创作《向山》展现矿区从村野到城区的演变,聚焦矿业工人生态修复的奋斗历程,将工业文明转型中的人性挣扎与精神坚守融入叙事。

工业设备与生产场景。钢铁企业的一线工作生活体验是她相关题材小说走向深度心灵探索的最大触发点。如短篇《冷床》以轧钢生产线的“冷床”设备为意象,探索工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与心理波动,赋予冰冷机械以人文温度。

地域文化基因。长江中下游里下河地区出生成长的“水土”基因与江南诗城文化的交融是她对江南圩乡生态及女性形象命运有了权威性的把握和更精准叙述。如《揉蓝秘境》以圩乡水网为背景,通过三代女性的百年命运,如剖析城乡冲突下水乡女性的异化与抗争,借“水”的意象隐喻传统文化中“上善若水”的哲学内核。

匠人精神传承。钢城的信念与诗城的文明教化是她小说创作中“匠人精神”灵感的重要基础。《霜刃》以铁匠世家守护古剑的冲突为主线,通过器物象征物质欲望与传统技艺的碰撞,反思工业化对匠人精神的冲击。

社会变革与城乡融合。参与社会变革的生态修复以及城乡融合进程的实践是她相关题材创作的灵感重要来源。深度参与马鞍山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将“绿水青山”政策转化为《向山》中矿山复绿的文学叙事,升华“向山”作为精神原乡的象征价值。长期跟踪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在《铁活》等作品中刻画钢铁城市工人群体在时代浪潮中的身份转型与文化适应。

从创作的艺术特色阐述作品的文学影响

叙事结构创新。《铁活》采用“独立章节串联”形式,由六个章节构成,每章之间彼此相属又相对独立,首尾写当下。每章自成中篇,又通过人物成长线构成完整长篇。

《霜刃》则开创性地将千年的打铁技艺巧妙地融入到文学的记叙之中,诗意的语言伴随着流畅的打铁程序缓缓叙述,节奏张弛有度,于不动声色之中记录了古老的匠艺,独创出了新的叙述空间。

象征与隐喻设置。如《霜刃》以古剑串联三代铁匠的亲情离散,以器物象征物质欲望与匠人精神的冲突。小说中一家三代人行走在锋利的刀刃上,打铁成了一种生命的象征,铁一般坚硬的生活,火一样燃烧的岁月,在疼痛和捶打中完成了对利刃的最后定义和心灵危机的拯救。

器物符号化叙事。作品将古剑(《霜刃》)、冷床(《冷床》)等工业或传统器物提炼为隐喻载体并充分利用其“器物符号化叙事”,串联物质文明与人性困境的深层对话。

诗意现实主义。语言兼具现实质感与诗意抒情,心理描写细腻:如《揉蓝》对水乡环境的诗意涂抹,对人物细腻的心理描写;例如文中《揉蓝》为突出人物形象田百荷则毫无保留泼墨般的浓彩重笔,进行全方位的形象描写与刻画,在水光潋滟万物生长的水乡为当代文学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诗意的女性人物形象。

文学地位与影响。作品填补矿山生态修复等题材空白,被评价为“兼具地域特质与人性深度的现实主义力作”;获奔流文学奖、太白文学奖等奖项,多部作品入选省级扶持项目。中短篇小说精选集《九珍》集中体现了作家的创作水准及创作手法、语言特点的多样性及涉猎领域的丰富性。其中多篇作品刊物刊发时配发评论、头条刊发、官媒转载、转发,并获得“奔流”奖、“铜马”奖、“一江两岸”主题创作等奖项。作品集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既有超现实文本又有都市生活写照,兼具可读性和文学审美。

小说《向山》中诗意与信念的提炼

正如汪政主席所言:《向山》无疑是马洪鸣的创作中的长篇“重器”。《向山》先是看到图书的介绍,介绍上说《向山》书写了百年矿山的变迁,其中很多笔墨是书写矿山生态修复,这是难以驾驭的主题;其次,我与马洪鸣认识已久,曾经一度怀疑作为一名女作家如何将坚硬的矿石在文学作品中赋予寓意,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她做到了,不仅矿石是一种意象,还有一个重要的意象即种子,这两种意象所涵盖寓意非常丰富。她将生活中一些不可貌似无法描述的元素赋予寓意,能做到这一点是需要有功力的。她是我老乡,里下河地区,水乡女子的内敛、纯粹、柔弱的性格在她身上比较完善的体现。虽然按创作时间她是文学新人,但通过她坎坷工作经历,以及丰富的生活阅历,就不难理解她虽然还是文学新人却写出如此之多的文学文学作品。她在钢铁企业工作多年,后又离职,经营过服装和烟酒、钢材生意,甚至还卖过彩票,这些对于文学创作属于天然的宝库,再加上她与生俱来的水乡儿女的勤劳勇敢以及后天锻炼成的洞察能力,使她作品中呈现出一派丰富多元的现实生活并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这种题材就不足为怪了。

身在钢铁城市,又在作品中突出本土元素,在她的笔下,钢铁、利刃、矿石这些坚硬元素都有了生命,并且运用诗意语言叙事。好的文学作品语言是至关重要的。她在描写坚硬元素的同时,对水的描述也能做到淋漓尽致,在《揉蓝秘境》中,她描写的江南水乡,富有诗情画意,阅读时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浸染。

工业城市的诸多元素通过马洪鸣的笔墨,富有诗情画意,她的这种工业城市生态元素探索性书写,在全国比较稀缺,也为工业题材作品创作注入了新鲜的活力。通过诗意而独特的语言,将工业城市元素赋予寓意,从而呈现了一幅诗情画意的城市生态,不仅在作品中读到,在现实中也能看到,马洪鸣为工业城市的生态书写是花了力气的,并且很有成效。

我想,阅读了马洪鸣主席的“钢”性作品,才使我真正走进“钢城”,才使我懂得她不仅是美丽如画的诗意之城,还是“钢铁”信仰之城、信念之城。

曹峰峻,高级记者、著名作家、资深出版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当代作家协会副主席,先后担任江苏省级法治、文化、时尚、理论等期刊总编辑、出版执行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