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B座西窗

品古今融合之魅力,悟作家育成之奥秘,繁星写作营第五季在太湖之滨圆满举办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12 09:36:00

8月9日至10日,57位学员齐聚太湖之滨,参加由扬子晚报与苏州吴江区太湖新城主办,吴江文旅集团协办的“繁星写作营第五季”活动,在采风与讲座中感受文学魅力,探寻创作真谛。

实习生 江雪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华明玥

采风:触摸古今交融的吴江脉动

苏州吴江区太湖新城为此次繁星写作营的参与者安排了丰富多彩的采风活动,学员们踏上“万公堤”,感受这一紧邻东太湖的生态廊道的魅力。历史与现代在浓荫密布的“万公堤”上交融,老防洪大堤、灌溉水闸等遗迹依旧保留,同时融入皮划艇、森林书屋、环形游览小火车等现代休闲设施。接着,学员们参观了由著名建筑师包赞巴克设计的苏州湾文化中心,这一状如“莫比乌斯环”的恢弘建筑,为太湖之滨增添了一抹艺术气息。学员们在苏州湾博物馆讲解员的精彩诉说下,感受“吴韵江南”穿越千年的魅力,策展人通过三大展区将七个引人入胜的吴江故事巧妙联结在一起,展示了吴江数千年的发展脉络。学员们或惊叹于“三大考古遗址”的发掘成果,或感慨于吴江自秦汉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独特魅力,或感动于吴江现当代人才辈出,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第二天的采风行程中,原汁原味的南厍古村,及其与现代乡村振兴的微妙融合,吸引着学员的拍摄与探访,学员郭玉霞悉心采访古镇上传承三代的老理发师,尝试从一个小切口,感受古镇如何留住原有居民,吸引外来创业者的独特做法。而在苏州湾体育公园,学员们不仅体验了慢跑步道、足球场、篮球场等30余处运动场地的魅力,还在太湖水岸上感受湖风,亲近自然,并由此洞见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的丰硕成果。在吴江宾馆,学员们还品味了精致地道的苏州美食,味蕾大动赞不绝口。吴江宾馆以“不时不食”为核心理念,将运河文化、四季风物融入餐桌,既传承苏帮菜的清雅本味,又大胆创新,是体验苏州美食文化的上佳之选。

“名词是写作的水和面粉,动词是酵母”

泰州作协主席庞余亮是多季繁星写作营的大咖讲师,此次他给“繁星写作营第五季”的学员带来了题为“平原少年的名词与动词,及他遇到的好书”的讲座。庞余亮以叶弥的优秀短篇小说《天鹅绒》为例,带大家一同找出“布鞋,钢笔,腈纶袜子,高粱粥汤,2斤猪肉”等关键名词,让学员明白,正是它们,共同构筑了人物命运不动声色的漩涡与波澜,名词就像大海里露出的石头,展露出一个人生命的底色,也像写作时的水和面粉。

接着,庞余亮以钟求是的小说《地上的天空》为例,讲述了动词对写作的发酵与点睛作用,他认为,积累了与人物命运息息相关的核心名词,动词就可以加入进来,充当“酵母”,让名词构筑的“面团”变活,让你的文章“发酵”起来,充满香气。如果一篇文章,只有空洞的形容词,只有抒情部分,就像交响乐只有高音,肯定是无法让人“入耳又入心的”。

庞余亮还通过自己创作新书《平原与少年》的体会,进一步强调如何在生活中捕捉关键性的名词,以及如何让动词活起来。为了让这部以24节气为核心的散文作品,折射出少年“成长之疼痛”,庞余亮坚持在立春那一天写立春,在雨水那一天写雨水,在大暑那一天写大暑,在小寒那一天写小寒,目的就是将记忆深处的那个“硌人”的名词,以及与之相关的刻骨铭心的故事挖深、挖透,写出成长的辛苦、羞耻、不安、幸福,以及属于敏感少年的哀伤。而在写作过程中,他甚至会素描一幅画,先让小主人公在纸上表演一番,他牢记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写《青衣》时的心得:为了让女主人公筱燕秋的每个动作,都符合京剧青衣演员的特点,毕飞宇去京剧团蹲点采访,他在写作时,手上还经常模拟筱燕秋的动作。《平原与少年》也是靠动词来完成情感与命运的“发酵”——雨水时节,布鞋留下的脚印中,“印烙”着鞋底的密密针脚;小暑时节,铁蚕豆来不及“躲闪”妈妈的菜刀,就被劈成两半;立秋时节,罱河泥竹篙前端的铁嘴子,被河泥“撕咬”得寒光闪闪;小寒时节,糯米菜饭带来的幸福,把小主人公紧紧地“捆”住了……那么,如何习得这些名词与动词的用法呢?庞余亮建议大家去读经典,他认为遇见书本,有心人会“享受到命运给予的回声”,因此,在《平原与少年》中,每一个节气,他都列出了适合在这一节气阅读的书,可供有志于观察、思考、揣摩的学员参考。

“当细节具备逻辑性,作品将更动人”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叶弥在此次写作营中,就另一个角度向学员们传授了写作领域观察细节与建立逻辑的必要。她认为,“为什么我们有些文章会写出来很虚、很假,原因就是细节的层层递进没有做好,而写作思维的逻辑性,又经不起推敲。”

那么,怎样丰富写作的细节?叶弥传授的方案是:几十年来,她每天都要写日记,把瞬间灵感都记下来;她已积累了四十多本采访笔记,最近,她对吴江地区的农事感兴趣,跑了乡下的很多地方,记了大量素材,苏州农事涵盖很多门类,玉米、大豆、芝麻、枇杷、杨梅、茶叶,你一旦深入了解,你写这地方的人物就有了根基。比如,茶园是不是在水边,是在山的阴面与阳面,茶园的管理,采摘的时间,以及适合做的茶叶品类都不一样。夏天,苏州的鸡头米很有名,而鸡头米如何栽种,如何捞出抢夺营养的浮萍,如何收割,几时收割,如何剥壳,如何带水储存,都有讲究,光是坐在书斋里是写不好的,因为你无法提升认知的空间,也没有办法取得“扎根大地的悲悯之情”,没有这种情感,很难对他人,特别是农民的生存状态感同身受。

关于逻辑的训练,叶弥建议开阔眼界,从优秀的推理作品与电影中汲取灵感。她特别推荐大家看《福尔摩斯探案集》,柯南·道尔绝对是观察细节与严密逻辑的高手,他的每一个细节都不会白写,后面都有“回马枪”,他笔下的所有人物,心理与动机在逻辑上都有递进与统一,习得一二,对写作很有利。而最近上映的电影《F1:狂飙飞车》,也是学习“逻辑递进”的“好东西”,正是因为编剧对运动员心理的影响摸得那么透彻,写出了主人公行为的自然逻辑,观众才会与他有共情。写作也是一样,“唯有在细节与逻辑上做到无懈可击,读者才能加入进来,与你有共鸣。”这是叶弥对学员与所有写作者的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