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B座西窗

九一八主题书单|山河不屈,在阅读中铭记历史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8 14:10:00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武力侵占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使东北3000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之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联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斗争。

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2025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炮火虽已远去,警钟依然长鸣。

《背荫河车站的杀人工厂》:一篇文章揭发日军暴行

1934年中秋节,五常县背荫河火车站附近的日军人体实验工厂,12名中国人成功越狱,逃出魔窟,辗转找到了赵尚志将军领导的哈东游击队,向将士们痛陈他们在日军背荫河细菌实验工厂的悲惨经历。当时在场的时任珠河中心县委领导、后来担任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政委的冯仲云撰写了文章《背荫河车站的杀人工厂》,记录了12名勇士越狱并来投奔的过程。这篇文章,成为了向世界揭开日军罪恶人体实验暴行的重要佐证。

《背荫河车站的杀人工厂》中记录了以王子阳为首的越狱者是如何逃出日军背荫河细菌实验工厂的,王子阳成功越狱后,迫使日军销毁了背荫河细菌实验工厂,流窜到哈尔滨平房地区,以隐瞒滔天罪行。冯仲云写道:“他们在队内作战都是不要命的勇敢,经过二年光景,他们都光荣地战死了。”其中王子阳后来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六师师长,于1937年在木兰战死。

《背荫河车站的杀人工厂》后被收录到冯仲云著、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当中。这本书中没有高谈阔论的史家之言,只有血淋淋的生死之间,冯仲云用血泪写下东北的血泪与奋斗,客观系统地介绍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详实记载了杨振宇、赵一曼等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

《唤醒大地—张寒晖》:《松花江上》的背后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寒晖创作的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歌曲以强烈的民族凝聚力,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人民和海外侨胞爱国歌和思乡曲,这首歌曲也是在烽火抗战岁月文艺工作者不屈不挠奋斗的一个缩影。

《唤醒大地—张寒晖》是作家杨江敏创作的长篇传记,作品以人民艺术家张寒晖为主人公,艺术地再现了张寒晖从青年时代,到创作出著名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这段历史。张寒晖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了红色话剧团体“五五剧社”,演出了《终身大事》、《一片爱国心》等剧。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时正在定县工作的张寒晖愤懑难平,为了进一步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张寒晖前往北京寻找党组织,住在东北大学生的宿舍里。一天夜里被隔壁哭声惊醒,一位流亡的东北姑娘哭着说:“娘啊,我还能见着您老吗!”深深地刺痛了张寒晖的心,他仿佛听见无数东北同胞的哭号。后来在西安街头,张寒晖再次目睹东北流亡者的悲惨景象,这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写下了《松花江上》这首感人的歌曲,这首歌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越传越广,在硝烟散去的今天,依然时刻提醒着我们,中华民族曾经历过的至暗时刻。

《九一八事变机密军事档案》:铭记历史,警钟长鸣

2018年,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线装书局联袂编辑出版《九一八事变机密军事档案 关东军卷一》,并在2021年继续出版了《九一八事变机密军事档案 关东军卷三》,让鲜活的史料成为永远的历史记忆。

《九一八事变机密军事档案》系列丛书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多年来整理、收编的九一八事变相关档案史料基础之上完成。该书具有权威性、完整性、真实性三大特点,不同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了欺骗世界舆论而进行宣传使用的九一八事变相关图志、图录及音像图片资料,其本身就是一部九一八事变时期关东军军史,也是关东军用军事作战报告书写的一部侵华战争史。

《九一八事变机密军事档案》系列丛书秉承以“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唯物史观,全面真实还原及再现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深刻揭露日本侵华罪行。其中包含了大量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与参谋本部之间的重要往来密电密件、满洲机密作战日志、作战命令、作战详报、阵中日志、奉天关东军报道班关于战事情况的相关报道,以及日本关东军等日本在东北殖民统治机构与日本中央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文电、信函往来等珍贵的日本侵华的第一手资料。以史为鉴,警钟长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