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汇

王必闩:用心点亮八卦城里的教育星火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7 18:01:00

在新疆特克斯县高级中学,有一位令人敬佩的教育专家——王必闩。这位56岁的正高级教师,虽已从教研室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来,却毅然决然地奔赴万里之外的边陲小城,开启了一段意义深远的援疆支教之旅。

去年8月,当他做出这个决定时,身边人满是不解,纷纷劝他:“都从教研室主任岗位上退下来了,何必再跑到新疆受这份罪?” 而王必闩只是笑着摇头:“教育哪分疆内疆外?能给边疆孩子多搭把手,心里才踏实。”

△王必闩向特克斯县高级中学班主任传授带班经验    段悦摄

初到特克斯,边疆的干燥气候着实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夜里常常因为口渴醒来,而这里的学情校情和江宁相比,也是截然不同。但这些困难在王必闩眼中,都算不上什么障碍。每天清晨7点,校园的操场上总能准时出现他的身影;课间时分,他又蹲守在教室走廊,用心聆听老师们讲课,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课堂上发现的不足之处;等到晚上,办公室的灯光总要亮到10点多,他在那里逐一帮助老师们打磨教案、细致分析学情。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听不懂就多问两遍,不熟就多跑几趟,哪有跨不过的沟?” 在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学生答题易漏点”“李老师课堂互动需加强”等细致又实在的内容,每一行字都承载着他对教育的那份认真与执着。

△王必闩的听课记录     段悦摄

王必闩的这份“实在”,很快就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认可。2024年11月,一纸任命交到了他的手上——挂职特克斯县高中执行校长,同时分管高三年级。要知道,此时距离2025年高考仅剩短短7个月了,而且他此前从未带过当地的高三课程,还面临着“复习课如何高效进行”这一核心难题。但王必闩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份重任,他深知“课堂实效”就是破局的关键所在。

为了能让老师们更好地把握高三复习课,他先深入高三年级组,一待就是三天,一刻都未曾离开岗位。凭借着多年江苏省高考指导经验,他精心开设了《高三一轮复习课怎么上》的专题讲座。讲座中,从近三年考情分析,到用思维导图梳理主干知识,再到“练一道题通一类题”的针对性训练,他把那些原本抽象的复习方法,巧妙地拆解成了教师们可以直接应用的“五步流程”,让老师们受益匪浅。

进入二轮复习阶段,他又牵头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每个学科选出3名老师讲授同一节课,课后全体教师围坐在一起评课交流,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历史老师毛晓玲备战伊犁州教学比赛时,王必闩更是全程陪伴,陪着她改教案一直到凌晨两点。在王必闩的悉心指导下,毛晓玲最终荣获州一等奖,这是特克斯高中史上首个州级教学大奖。

△王必闩指导年轻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段悦摄

“这次比赛,王校长对我的指导极大,他逐字逐句地修改我的教案,细致入微地把握每个细节,正是有了他的帮助,才取得了这次优异的成果。”特克斯县高级中学教务处副主任毛晓玲说。

在王必闩心中,还有一件比获奖更重要的事,那就是“给学校留下带不走的队伍”。为此,他牵头成立了“特高教研共同体”,打破了以往各学科“各自为战”的局面。现在,校园里常常能看到数学老师主动向语文老师请教“如何将情感教学融入解题”的和谐画面;他还熬夜整理出了《特高教研手册》,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心得、与学生沟通的小技巧等都毫无保留地写了进去,新老师们依据这本手册学习,能够迅速上手开展教学工作;针对学校21名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他推行“师徒结对”,自己亲自带了5个徒弟,每周都会去听课,帮忙修改论文,并且还牵线搭桥,引入南京的名师资源,开展“云端教研 活动,让特克斯的老师们能够直接向江宁骨干教师“取经”。

△援疆期间王必闩开设的培训会及教研活动

特克斯县高级中学校长刘敏之表示:“那时学校最大的问题是‘两缺’——缺优质教研方法,又缺能扛事的骨干教师。年轻老师有热情但缺乏经验,讲课只会照本宣科,不知如何结合学生实际;老教师固守老一套,难以突破瓶颈。得知南京派来一位正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我们最期待的是他能帮我们‘打开思路’,哪怕能带出两三位能挑大梁的老师,我们都觉得值了。”

在王必闩的努力下,如今的特克斯高级中学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摆脱了当初那种沉闷的氛围。年轻教师们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了,敢于主动报名上公开课,教研会上也常常有人举手提问:“我这节课有个问题,谁帮我出出主意呀?” 学生们课间围着老师请教问题的场景越来越多了,以前那些总觉得“考大学没希望”的孩子,现在都会主动找王校长聊聊自己“想考南京的学校”的想法;家长们提起学校,脸上也都洋溢着满意的笑容,纷纷说道:“把娃放这儿,我们放心。”

△王必闩在为学生上课 段悦 摄

特克斯县高级中学高一14班学生乃孜热・亚森说:“王老师可好了,特别关心我们学生。课余时间经常会给我们辅导课程,他上的课很有意思,总会穿插一些历史故事,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

2025年4月,特克斯高级中学高三一模成绩比去年提高了23%,还有3名老师在伊犁州教学比赛中获奖,这些喜人的变化背后,都蕴含着王必闩的辛勤付出。清晨操场上的身影、深夜办公室里亮着的灯光、教案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无一不是他为教育奉献的见证。

再过几个月,王必闩的支教任期就要结束了。有人问他最舍不得什么,他指向了办公室墙上的学校平面图,那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每位老师的优势学科、每个班级的薄弱环节,密密麻麻的,就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作战图”,承载着他在这里的点点滴滴,也见证了他为特克斯县教育所付出的心血。

“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也算是做成了一些事儿吧,心里真的感触特别深,能有机会为特克斯县的教育贡献一份力量,我觉得这次援疆支教的经历值了,一点儿都不后悔,不虚此行。”王必闩说。

△王必闩在课堂听年轻教师的公开课   段悦摄

从秦淮河畔到特克斯河畔,从江宁教研带头人到边疆支教校长,王必闩用一年半的时光证明:真正的教育情怀,绝非口号——是适应戈壁风沙的坚持,是陪老师改教案至深夜的真诚,是把学生视如己出的全力以赴。而他点亮的教育星火,早已顺着特克斯河的流水,融入这片草原的血脉,生生不息。 ( 供稿:援疆教师队)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