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新知|低空物流、AI医疗与无人驾驶驱动科技与消费深度融合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3 12:13:00
2025年11月,从广州的广交会到上海的进博会,两大国际展会成为观察全球科技趋势与产业变革的重要窗口。智慧交通与低空经济、医药保健品与医疗器械、电子家电与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密集亮相,揭示了未来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向。据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达1.5万亿元,医疗器械市场预计突破1.5万亿元,智能家居市场出货量将达2.81亿台,这些数字背后是技术突破、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智慧交通与低空经济重塑未来出行,从物流配送到城市通勤的立体化革命
低空经济在2025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其应用场景从物流配送扩展至城市通勤、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进博会设立的“未来低空出行”专区集中展示了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低空起降点等基础设施,其中长三角地区的低空航线网络尤为密集,例如苏州吴江至上海浦东机场的航线将通行时间缩短至30分钟空中飞行加10分钟地面接驳,极大提升了区域联通效率。
低空物流已成为智慧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效果显著。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低空经济相关企业超9.5万家。其中,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2.2万余家,从企业注册数量趋势来看,近五年间,2021、2022两年低空经济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呈现出下降态势,但自2023年起,则呈现出逐年增长态势,并在2024年达到顶峰。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省、山东省、四川省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分别为超1.2万余家、7800余家和5000余家。排在其后的是江苏省和北京市。
![]()
从长远来看,低空经济正从技术验证走向商业化运营,行业未来前景广阔,摩根士丹利预测2030年全球飞行汽车市场规模将达3000亿美元,而中国凭借全产业链优势与场景落地速度,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低空交通市场。
医药保健品与医疗器械创新加速,精准化与智能化引领产业升级
医药保健品与医疗器械领域在2025年呈现出“精准化+智能化”的双轮驱动特征,进博会医疗展区汇聚了全球十大医疗器械企业,其展品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前置延伸。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合,正重塑医疗器械的诊断与治疗模式。西门子医疗在进博会首次展出的脑机接口解决方案,覆盖了从术前规划到术后评估的全流程,提升了脑部手术的精准性与安全性。与此同时,家用医疗设备趋向智能化与互联化,推动健康管理从“被动就医”向“主动预防”转变。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医疗器械相关企业超619.5万家。其中,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113.8万余家,从企业注册数量趋势来看,近五年间,医疗器械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并在2024年达到顶峰。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医疗器械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分别拥有超70.1万余家、53.4万余家和43.5万余家。排在其后的是河南省和北京市。
![]()
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健康需求多元化,医药保健品产业将更注重跨界融合,医疗创新已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向生态协同,技术、政策与市场正共同推动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电子家电与无人驾驶跨界融合,智能技术重构生活与出行场景
电子家电行业在2025年面临内需饱和与同质化竞争的压力,跨界突围成为企业寻求增长的核心策略。诸多大型家电品牌凭借技术积累与资本优势,向智能驾驶、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扩展。
此外,不少家电企业纷纷加码机器人赛道,特别是服务型的机器人更加受到资本和消费者的青睐。
![]()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家电相关企业超2198.7万家。从企业注册数量趋势来看,近五年间,家电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并在2024年达到顶峰。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省、湖北省、海南省家电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分别为超255.9万余家、172.4万余家和149.3万余家。
不仅如此,如今无人驾驶技术虽未完全普及,但其与智能家居的互联已初步形成场景化解决方案家电正从单一功能产品升级为智能生态的入口。长远来看,跨界已成为家电行业突破增长瓶颈的必然选择。
作为国内领先的商业查询平台,天眼查依托海量商业大数据,结合天眼风险、工商信息、任职信息、股东信息、股权全景穿透图、最终受益人、主要人员等多维度数据,实现从风险洞察到风险预警的全面管控,能快速了解并分析当下消费、科技、人工智能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现况与未来趋势。
天眼查研究院认为,从广交会到进博会,11月的科技展示浪潮不仅体现了中国产业的升级迭代,更揭示了全球技术融合的深度趋势。未来,随着低空航线的加密、AI医疗的普及以及智能家居与车联网的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将更深刻地嵌入日常生活,成为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核心引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李冲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