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湖村:从“三无村”到“最美渔村”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7 21:41:00
长江十年禁渔,让这里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转变;乡村振兴的浪潮,又让这里找到新的发展坐标。扬州邗江沿湖村,这个过去以船为家的渔民村,如今已蜕变为一个“看得见风景、摸得着幸福”的共富样板村,获得国家级“最美渔村”等荣誉。
![]()
整洁美观的渔民小区
![]()
沿湖村曾获国家级“最美渔村”称号
从“船上人家”到“上岸安家”
沿湖村,陆地面积仅0.8平方公里,渔民1575人,当年是“无土地、无住房、无文化”的“三无村”。如今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3.83万元。
“我们这个村,以前就是一个‘三无村’。”沿湖村党委书记刘德宝语气平静,却道尽了几十年漂泊沧桑,“渔民祖祖辈辈吃水上饭,一家几口住在一条船上。”
禁渔政策实施后,沿湖村成了转型的“主战场”——12900亩湖区退养、257户退捕、300多户渔民上岸定居。为了让渔民“稳稳地把脚站在地上”,村里用了9年时间填出600亩土地,其中200亩专门安置移船渔民,建起整洁规范的渔民小区。
上岸后,村民换了身份,也换了心境——从“看湖吃饭”变成“看天吃饭”。“渔民安了家,精神也要富起来。”刘德宝说。他带领团队整理渔歌、渔技、渔俗等三大类近4万字的非遗资料,成功申报省级非遗项目,并建起了渔文化博览馆和渔家学堂,让祖辈传承的渔文化真正“活”在村里。
从“靠湖吃湖”到“靠景生财”
渔业消失后,沿湖村并没有让渔民“脱渔脱富”,而是找到了“离湖不离渔、转型不转根”的发展路径。
湖水清了、生态好了,白天鹅、大雁、野鸭纷纷归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也在此驻足。生态优势正成为村里最宝贵的资源。
村里顺势而为,将渔文化、生态景观、乡村体验有机融合,打造出了一条完整的农文旅产业链:建成了渔文化博览馆、渔家书房、渔文化主题邮局、沿湖供销社;推出了渔家三宝、手撕甲鱼、锅盖歌鱼等特色渔家菜;打造星空露营、休闲垂钓、湖心岛体验等微旅游产品;孵化15家农家乐、8家民宿;打造“邀鱼童子”IP,推动文化符号出圈传播。
2024年,沿湖村旅游收入超3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83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村民重新找到生活的样子。2019年渔民最后一次开捕,崔卉积极帮扶投资人投入1000多万元,把废弃池塘改造成“沿湖遇见你”民宿,十间房节假日一房难求,年营收达到180万元。更难得的是,她创办“共富兴农人”平台,把当地猕猴桃、无花果整合成伴手礼,年销售额4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持续增收。
![]()
游客争与“沿湖小马哥”合影
![]()
“沿湖遇见你”民宿处处皆景
2018年,马明斌把自家的房子改成渔家乐“沿湖小马哥”,靠一手地道渔家船菜,一年做到100万元营业额。“以前养螃蟹,靠天吃饭。洪水来一次,全白干。”马明斌说,现在他既是渔家乐老板,也是“渔家菜创新”的带头人,带着村里年轻人一起探索“渔家船菜”的新形式。
沿湖村的产业,不再靠单一的渔业,而是靠文化体验、生态价值、青年返乡创业的“三驾马车”向前奔跑。
从“一村在变”到“一起变好”
沿湖村的共同富裕,不是靠外部“输血”的短期工程,而是源于村民自己“造血”的生动实践。
22年来,在村党委书记刘德宝的带领下,全村党员干部把一件件难事、一项项工程“干成了”。无论是上岸改造、生态修复,还是农文旅转型,村民都积极参与、主动出力。 村里建立了“三民三有”机制:民意有回应、民生有保障、民富有举措——让村民从“旁观者”真正转变为“参与者”。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精神层面。文化自信的树立,让村民的精气神焕然一新。渔文化博览馆开馆那天,老渔民看着自己年轻时用过的鱼叉、渔网,眼眶都红了:“我们渔民,也有自己的文化了。”
![]()
沿湖特色文创产品受青睐
文化让村民“腰杆直”,更为农文旅产业注入了灵魂。沿湖村的产业收益结构清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240万元,乡村旅游业带动20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农家乐和民宿年综合营收达数千万元,农副产品通过“共富兴农人”平台持续增值……
从“湖上漂泊”到“岸上安居”,从“个别先富”到“共同富裕”,沿湖村正用自己的探索诠释:共同富裕,就是让发展的成果如湖风般,温暖每一户家庭的生活。
湖风依旧,日子,却真的不一样了。
【专家点评】
传统渔村向文旅融合共富样板转型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激活内生动力、传承文化根魂、探索特色路径。沿湖村以乡村旅游为引领,深耕渔文化、修复生态环境,推动传统渔村向文旅融合的共富样板转型,探索出一条“文化为魂、生态为基、产业融合”的振兴路径。其经验表明,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根植本土文化,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党建引领凝聚合力,引导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的共同富裕之路。
张良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 副研究员)
文字:路叶
摄影:范晓林
摄像:朱信智
剪辑:陈子譞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