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七年领跑南通“双创”,海门何以成为人才“引力场”

来源: 海门发布

2025-05-24 16:14:00

城市竞争,核心是人才。才到海门,价值连城。

一个城市适不适合留下来发展?人才往往用脚投票。当下,凝聚多方力量为人才营造更好的创业就业环境,成为海门孜孜以求的目标。

当城市发展脉搏与人才成长节拍同频共振,这场始于“江海之邀”的双向奔赴,已然绘就“才聚业兴、城因人盛”的共生画卷。

万物竞发的时节,一场关于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即将开启——2025海门第八届东洲英才创业周将于5月25日正式举办。

海门,这座浸润着张謇实业精神的活力之城,正以深厚的人才底蕴、蓬勃的产业生态和极致的服务理念,吸引无数追梦者汇聚,书写着县域经济与人才发展的共生传奇。

才聚江海底蕴深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在县域经济的激烈角逐中,海门以殷实的人才“家底”惊艳众人。

截至目前,169名国家级人才、131名省“双创人才”、18个省“双创团队”在此扎根,自主培养的5名国家“万人计划”专家、85名省“333高层次人才”更是彰显着这座城市的深厚底蕴。

2018年至2024年,“双创”人才入选数连续七年领跑南通;2021年至今,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量稳居全市榜首,更成为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唯一的“全省人才发展现代化建设试点地区”。这一连串耀眼的数据,是海门多年深耕人才工作的有力见证,更是一座城市对“第一资源”的极致礼遇。

人才缘何纷至沓来?南通远景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负责人、博士后岳远贺的经历,给出了生动注脚。2022年,他携“基于薄膜射流雾化的新型半导体光刻胶覆膜装备开发与产业化”项目亮相“东洲智荟”项目路演,凭借项目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一举斩获300万元创业资助,从此与海门结下不解之缘。“选择海门,不仅因为优厚的政策,更看重这里蓬勃的产业生态。”岳远贺坦言。

在海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岳远贺创办的南通远景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迅速成长。短短两年,企业便打通了光刻胶涂覆设备上下游产品线,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科研院校深度合作,着手研发新一代碳化硅清洗及涂胶设备。去年,公司销售收入突破1300万元,成绩斐然。

真正的人才,既关注政策扶持,更看重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当前,海门正聚力打造先进钢铁材料和合金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机器人、汽车零部件等重点产业链。这些面向未来的高端产业,犹如巨大的磁场,吸引着怀揣创新抱负的人才在此汇聚。

城市与人才同频共振,需要精准的政策“黏合剂”。海门深谙此道,紧扣重点“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广纳城市发展“合伙人”。从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到重点紧缺型创业人才“直通车”免评审,到领军型创业人才“即到即评”,再到“种子计划”项目“拨投联动”,一套覆盖多层次人才的完善政策体系已然成型,为每一位追梦者搭建起专属的发展舞台。

智创未来动能强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引擎,人才则是点燃引擎的火种。在海门,创新创业的“强引擎”正轰鸣作响,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

来自合肥的汪六一是投身海门创新浪潮的杰出人才之一。他怀揣医疗创新梦想,在海门高新区创立江苏崇恒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团队于2022年底成功研发“一次性使用人体动脉血样采集器”,获国家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汪六一感慨:“海门对创新创业的重视与支持,让我看到无限可能。”

去年5月,公司首款产品通过认证在省内挂网。海门借助“东洲臻品show”高层次人才产品对接平台,促成其与海门区人民医院合作。如今,企业再获一张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产品进入医保集采,与多家医院达成采购协议。“从实验室到市场,海门打通了创新链‘最后一公里’。”汪六一的话语中满是欣喜。

产业创新的燎原之势在海门多点开花。謇公湖畔,集微产业创新基地17个半导体项目构建起省内最完整的微产业链;长江之滨,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的新材料技术已应用于央企重点工程;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输送的 288名专业硕士,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生力军。

在海门,“东洲智荟”项目路演、“东洲英才”创业周、“海智杯”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早已超越“引才”范畴,成为城市的创新IP:127个领军人才企业扎根生长,其中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家、高新技术企业38家,高企转化率达26.6%。而“东洲智行”巡回引才更是开创新模式——赴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开展“人才+项目+资本+服务”常态化对接,建成3个在外“东洲人才驿站”,招引领军型人才项目39个。

从“一人一企”到“产业生态”,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创新”,海门正以人才与创新的深度融合,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奋力跑出“加速度”。

情暖东洲服务臻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良好的人才服务生态是留才的关键。在海门,“极致服务”成为城市发展的鲜明底色。

推开麓园国际人才社区的落地窗,肇州园的绿意扑面而来。192套精装公寓里,智能家居与品牌家电一应俱全,单身公寓的精巧、家庭套房的温馨,精准匹配不同阶段人才需求。“步行5分钟到学校,驱车7分钟到商场。这种‘10分钟生活圈’太贴心了。”刚入住的生物医药专家李博士点赞道。

为给人才提供全方位生活保障,海门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除麓园国际人才社区,还打造了福海嘉园、拓宏产业园等一批高品质公寓,目前9600余套(间)已投入使用,成为人才扎根海门的温暖港湾。

在海门,人才服务早已超越“政策供给”的初级阶段,迈向“生态构建”的全新维度。全市首家县级“科技人才发展集团”的成立,标志着“食住行、医教养、游乐购”全链条服务的整合升级。而由22个部门、30家专业机构组成的“东洲听才说”服务联盟,更像一个“超级管家”,让人才诉求有了 “中央处理器”。

这套分级服务模式堪称县域治理的创新样本:一般问题由区镇“日常办结”,急难愁盼由联盟“即时响应”,重大事项则通过“部长座谈会”集体会诊。全年集中会商解决人才复杂诉求15个,帮助推广人才产品5项。

中科基因生物科技(江苏)有限公司便是在海门优质服务下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当5名海归人才初抵海门,面临落户难、子女入学难、配偶就业难的“三重困境”时,组织部门迅速启动“一站式响应”:户籍窗口开辟绿色通道,教育部门定制“入学方案”,服务联盟根据配偶专业背景精准匹配企业岗位。短短两周,三个“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真心真金,换来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度。”如今,这支海外团队已深度融入海门生活,公司团队规模扩展至200余人,高学历科研人才占比超85%,在基因检测领域接连实现技术突破。企业的成长曲线,折射出人才与城市的“共生逻辑”——当人才心无旁骛搞科研,城市便拥有了澎湃的创新动能。

创新创业,何必困于一线城市的拥挤?在海门,可以看见梦想的另一种可能!

这里,没有密集的摩天大楼,却有同样炽热的梦想浓度;没有“北上广深”的喧嚣,却有“大江奔涌”的创业豪情与“小桥烟雨”的生活诗意。

蹚过时间的河,今日海门的铿锵足音,已悄然勾勒出未来的轮廓。我们坚信:在人才与城市的相互奔赴、彼此成就中,海门必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书写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记者:林莉

通讯员:尹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