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镇江这位“95后”登上央视《新闻联播》!
来源: 金山网
2025-05-24 16:42:00
昨天
镇江句容的她
登上央视《新闻联播》!
5月23日
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联播》栏目播发:
《国务院新闻办举办
“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
句容市果牧不忘农场总经理华梦丽(中间)
参加了见面会
5月23日下午3时
中国发布视频直播了这场见面会
(扫码可观看直播详情)
记者见面会上华梦丽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江苏省镇江句容市果牧不忘农场
总经理华梦丽
(徐想摄)
大家好,我叫华梦丽,是一名来自江苏省镇江市的“95后”新农人。从我的外表看,大家可能很难把我和农田联系起来,但其实今年已经是我扎根农村的第十个年头。2013年高考结束后,我选择到镇江去上大学,学习园艺技术专业,2015年年底进入实习期,我义无反顾留在了给予我知识的第二家乡——江苏镇江,带领我的4名同学一起留在了农村这片热土,开启了我们的农业创业之路。
起初,我们了解到传统的种植农业模式比较单一,想挣钱比较难,于是在2016年我们将种养紧密结合,发展了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结合农业现代化机械建设了果牧高标准农场千余亩。2018年,我们自主筹建了植物组织培养室,优化草莓苗繁育技术并实现量产。2020年,我们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累计帮助农户完成农产品销售513万斤。我们看着农户的农副产品从原来的滞销、很便宜的价格就卖了,到现在已经完全可以执行我们的生产标准并将其纳入订单采购体系,我们带着他们“以销定产”,采取“包种包销”模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此外,我们还打造公益农场,先后培训学员2万余名,我们还自发组织成立了助农服务队,免费技术性扶持农户700余户,辐射面积达4.2万亩。
扎根农村创业的十年间,我深耕生态循环农业,以科技兴农带领农户深挖土地价值,累计带动农户就业400多人次,吸引了67名年轻同志返乡从事农业。我们也正以自己的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农村、投身农业、服务农民,也希望可以和他们一起在乡村扎根、在乡村开花,在乡村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成为田野上的希望。谢谢!
极目新闻、21世纪经济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进行了提问
华梦丽是怎样作答的
一起来看↓
Q农业是很辛苦的行业,作为一名“95后”,您当初为什么选择回农村创业?现在很多年轻人愿意投身“三农”事业,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谢谢。
A:
感谢您的提问,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当时为什么选择去农村创业。聊到这个,不得不追溯到高中,我高中时候家里有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高中每年寒暑假就帮家里卖水果,风吹日晒,感受到做农业的辛苦,但是由于家里没有人懂农业相关技术,导致了连年亏损。我也在那个时候下定决心学农创业、扭亏为盈。再加上自己本身对农业很感兴趣,于是在2013年高考结束后,我到镇江上大学,选择园艺技术这个专业。在一开始的学习中,自己也很迷茫,不知道学完之后怎么干,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让我见识到现代农业的魅力。于是在2015年11月进入实习期后,义无反顾带着所学知识和技术与同班同学一起,选择了农村这方热土,创办了现在的农场。
要跟现在年轻人分享的有两点体会。第一,要抓住机遇。作为一名扎根农村一线的创业青年,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很幸运,正赶上了我们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好时候,乡村振兴战略给我们年轻人带来了很大机遇,让我们年轻人建设乡村,抓住这个机遇我们选择回到农村,也是因为年轻人的加入让现在的农业和农村焕发了无限生机。第二,不管在任何行业都要苦干实干。我自己在农业上一直有一个工作宗旨,书上看百遍不如地里干一遍。我记得2018年8月16日那天下暴雨,有几个种植户给我打电话说,自己家田里的草莓苗莫名其妙大面积死亡,问我们怎么办?农业的技术问题就得在田里才能说得清楚,我就开车到地里查看情况,现场看了以后很快给出了解决方案。回去之后我们说干就干,筹建了植物组织培养室,8月中旬正好是夏天,温度很高,组培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一环叫“灭菌”,灭菌锅的执行标准要达到121摄氏度,灭菌锅的高温加上室外的温度,整个灭菌房就跟桑拿房一样,我们在这样的“桑拿房”里面前前后后待了3个多月,尝试了上百种配方,终于研究出了适合我们草莓苗各个阶段生长的配方,也为我们后面的草莓苗事业做了很好的铺垫。谢谢。
Q各位都是来自农业生产一线的代表,你们推动农产品稳产增产方面有哪些经验做法?让大家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更健康。谢谢。
A:
前面几位代表给大家分享了从田里到塘里再到村里是怎么干的,作为一名“95后”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年轻人在农村是怎么干的。
对于吃得饱,我们采用现代化种养模式,向土地要效益,用科技提产量。在吃得好方面,我们及时优化产业结构,丰富种植种类,用所学稳定生产。现在我们果牧可以做到全年不断档、多元化供应。我相信,吃得健康、吃得放心是大家现在非常关注和关心的话题。我们本身采取生态循环模式,农场就是一个小生态圈、循环链,并且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绿色生产标准,目前拥有多项绿色食品认证,我们的生产理念也在潜移默化影响周边很多的种养大户。当地也探索了一条新的绿色发展道路,就是生物多样性农业,我们农场现在的野生小动物就有30多种,生态非常好,再加上我们这样的种植技术,从种到收融入匠人匠心精神,让我们产出的果品和农副产品质量更好。环境好了,生态好了,我相信,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肯定能让大家吃得更健康、吃得更放心。谢谢。
Q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各位代表都在农业农村各自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请问你们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谢谢。
A:
我分享一下我们怎么带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初到农村的时候,当地是没有什么年轻人的,村上老人的年龄偏大,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最多打零工或者在自己家门口种点菜,养几只鸡。我们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也确确实实想给农民增加收入,帮他们改善生活,所以我们向他们提供工作岗位,近10年时间,我们累计向农民提供了400多个工作岗位,现在在我们这边务工的最年轻的已经67岁了。我们农场固定用工47人,他们常年在我们这儿务工。现在恰逢我们疏果套袋和除草阶段,所以临时和季节性用工量非常大,现在一天大概需要100-200人的临时性用工、季节性用工。一般像夫妻俩都在我们这边务工的话,一年有近10万元的收入。这10年时间,我们也看到大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盖了新房,买了小轿车,日子越来越好。光富口袋还不行,还要富脑袋,现在村上老人的观念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从一开始我们去的时候的不信任、不认同,到现在打成一片,从一开始想自己的孙子孙女好好学习、赶快逃离农村,到现在也希望自己的孙子孙女可以学有所成,回来跟我们一起干、一起建设农村。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也是尽可能教他们很多机械化、现代化的技术,让他们不再不科学种植、盲目种植,而是种一些附加值高的农副产品,纳入我们的订单体系,我们对他们采取“以销定产”“包种包销”模式,实现农民创收。谢谢。
来源:央视新闻联播、国新网、中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