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有2000多件“古董”的展览馆 是乡村文化宣教地,也是一代人的“乡愁”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5-24 17:48:00
扬子晚报网5月24日讯 (通讯员 袁开建 蔡爱方 记者 王国柱)“这是过去农民用以稻麦脱粒的碌碡,这是喂猪用的石槽,这是打桩用的石榔头,这是人工灌溉的脚踏水车……”初夏时节,在位于兴化市戴南镇朝阳河畔的茅山乡土风情苑内,兴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茅山石刻代表性传承人陈存国,向前来参观的人们介绍农耕文化展馆里“老古董”。
展馆占地3000多平方米,投资300多万元,大大小小实物2000多件,成为当地学校的教育实践基地、石锁爱好者的俱乐部,还有知青之家、民居缩影等……一个石匠何以要做这桩看似“毫无效益”的事儿,陈存国道出真谛……
今年61岁的陈存国,出生在戴南镇薛杨村,初中毕业后就跟着村里的打工一族前往宜兴打拼。做过油漆匠,收过废品,开过旧货调剂商店。在素有“陶瓷之都、石器之乡”的丁蜀镇,他看到,当地的石刻、陶瓷艺人们不但手艺精湛,而且十分注重文化的积累和产品的包装。
2011年,陈存国决定回家乡干石刻这一行。他多次登门求教当地祖传石刻工匠树正银、树顺义父子,得到他们的言传身教。石刻种类有阳刻、阴刻、镂空、平雕、浮雕、圆雕、贴雕、嵌雕心印模等技法。用纸做成拓片贴在石坯上,或用笔先在石上依照画稿勾勒出所要刻的图案、纹样、字迹,然后精雕而成。
好的成品,必须雕刻刀要准,深浅一致,线条要匀,铲底平整等。陈存国从头学起,夜以继日的苦练,双手布满了血泡进而变成老茧。他的作品大到牌坊,小到墓碑都渗透着“艺术的美”。从兴化板桥竹石园内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桥板行迹图”、兴化“明城墙遗址”等,到茅山“景德禅寺”门楹匾额石刻,陈存国以自己精湛的艺术,在不太景气的石匠行业中撑起一片天,成为石匠行业的杰出代表。
陈存国在石刻艺术的实践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任何行业都有个从传承到发展的过程。他看到当年石匠们精雕细琢的石磨、石臼、石碑等散落在民间,面临消失的境地,并下决心办起了这个乡土风情苑,让石刻文化、农耕文化代代相传。
他只要发现那家有收藏价值的石头、木制农具就千方百计买过来。为了一套糙米用的碓臼及其配件,他硬是拆下来抬到展览馆里。他得知山东某地有一对古老的石狮子,他花8000元买下后雇车运回家。
走进展览馆里,小到淘箩、算盘,大到风车、耕犁、轿子,对于成人来说,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乡土的文化。2017年12月,陈存国被江苏省委组织部等8家单位授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代”新秀。2022年6月被兴化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兴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兴化市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
目前,陈存国正在筹建一个儒学广场,让孩子们在参观农耕文化后,励志成才、建设家乡、报效祖国。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