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精神 播撒科学种子 “苏”然起敬大思政融媒活动在南京启动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01 17:25:00
6月30日,在江苏省委网信办、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由雨花台区委宣传部、雨花台区文明办、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希望工程办公室等单位主办,雨花剧场、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共同承办的“苏”然起敬大思政融媒活动正式启动,将为广大中小学生搭建高质量的学习和活动平台,赓续红色血脉,培养新时代的好少年。
活动现场
“苏”然起敬:
AI+大思政课点燃少年理想
据介绍,“苏”然起敬大思政融媒活动,是扬子晚报以全新的传播技术手段为载体,将英烈精神与科学家精神融入青少年思政教育的一次创新实践,同时也是为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而推出的重点策划。
活动启动后,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将和宣讲志愿者一起走进苏南、苏中、苏北各地的革命烈士纪念馆,走访抗战烈士后人,并借助人工智能、AI技术,让英烈精神跨越时空传承再现,精心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青少年思政教育的鲜活视频教材,为2000多个暑托班的孩子送去红色精神省级示范课程。同时,本次活动也汇聚了来自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等各方面的100多位科学家、科技工作志愿者走进社区暑托班、周末班等。
活动现场,江苏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夏军,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扬子晚报总编辑刘大颖为参与科学家精神宣讲的科技工作志愿者代表颁发了证书;江苏省希望工程办公室主任柏茂林,雨花台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卞志宏,共青团雨花台区委员会书记虞舒海,雨花台区教育局副局长王磊为烈士精神宣讲志愿者代表颁发了证书。
活动现场为科学家精神宣讲志愿者代表颁发证书
活动现场为烈士精神宣讲志愿者代表等颁发证书
精彩时刻:
数字人时空对话:“原来红色教育还能这么‘潮’!”
在现场,南京雨花台实验小学卢志英中队、恽代英中队、郭纲琳中队、雷锋中队、丁香中队、何宝珍中队的同学们为观众们带来了精彩的戏剧展演。
南京雨花台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带来精彩的节目
“同学们,大家好,我因为身体原因不能来到现场,通过数字人的形式和大家见面……”记者了解到,全国第一个少先队英雄中队——卢志英中队就是1955年在南京创建的,以牺牲在雨花台的烈士卢志英的名字命名,第一任辅导员叫丁芝秀。她因身体原因无法来到现场,她的“数字人”一亮相,就迎来了大家的掌声。此外,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大队辅导员 甘方诚告诉记者,现场所有的歌曲均为AI创造。值得一提的是,雨花实验小学的宣讲员们今年也将加入到“苏”然起敬革命英烈宣讲员们的行列。
南京雨花台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带来精彩的节目
雷锋同志生前亲密战友赵明才、孙津川烈士侄女孙以智奶奶、郭纲琳烈士侄子郭长根、雨花台老一批讲解员任浩也来到了现场。赵明才在现场动情地说:“今天看到这么多孩子,这说明雷锋精神扎根了!当年雷锋说‘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今天我要加上一句——让这颗种子在娃娃心里长成参天大树!”
雷锋同志生前亲密战友赵明才来到活动现场
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孔令松 在主题汇报中表示,该校坚持“红色教育”的校本化实践,以“生命如花,教育如雨”为核心价值理念,形成了红色教育的鲜明特色。未来,该校预计建设“红色教育数字校园”,运用AI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开发“英烈数字人”互动课程;深化教育共同体建设,开发“红色课程共享云平台”,实现优质资源跨区域辐射;构建“红领巾成长银行”评价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学生品格发展轨迹。
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孔令松
传承继续:
英烈精神+科学家精神让暑托班内容超有“戏”
南京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系戴娜老师和8名同学是公益暑托班的志愿者。这个暑假,他们将走进南京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的春江新城暑托班,为孩子们带来三门课程以及依托省希望工程办公室的全省“公益暑托服务”示范课,在暑托班进行英烈精神宣讲。届时他们将以一封封浸透硝烟和热血的家书,带领孩子们沉浸式感悟英烈精神。戴娜介绍,由于暑托班的孩子年龄各异,所以备课时她带领学生们下足了功夫,立足于学校专业特色,精心设计了小记者课、趣味手指舞和动漫鉴赏课。
雨花台烈士陵园宣传策划处工作人员周鑫玥从小听着革命先烈的故事长大,作为雨花英烈事迹宣讲员,她本次参与了“苏”然起敬大思政融媒活动的视频拍摄工作。“我会在暑托班把雨花英烈的故事讲好,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周鑫玥说。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史恭乐告诉记者:“很期待暑托班到来,希望可以通过科学家精神的宣讲,将胸怀祖国、求实严谨、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融入同学们日常学习与生活。”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基因联盟主席洪专告诉记者:“青少年是祖国科技发展的未来,也是科学家精神宣讲的重点人群。”洪专说,期待广大科技工作者能加入志愿宣讲的行列,为同学们带来精彩的大思政课。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昇
摄影 宋峤
摄像 李铭哲
策划 石小磊 徐媛园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