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围绕“推动科创产创融合打头阵”,扬州“全力冲刺决胜‘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首场新闻发布会召开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08 15:29:00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从扬州获悉,为聚焦“走在前 做示范”重大使命和挑大梁“四个着力点”,加快推进“三个名城”建设的生动实践,引导和激励全市上下进一步坚定信心、鼓足干劲,近期,该市将围绕“聚焦‘四个着力点’ 全力冲刺决胜‘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这一主题,举行系列新闻发布会。7月8日,围绕“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举行首场发布会。扬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周学军主持新闻发布会。

现场发布

“十四五”以来扬州GDP总量增加了1761亿元

扬州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峰介绍,“十四五”以来,全市GDP总量从2020年的6048.33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7809.64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8200亿元。2024年,高邮、仪征、江都、邗江GDP迈上千亿元台阶,高邮、仪征、宝应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名单。该市确立“613”产业体系,去年6大主导产业产值达7406.8亿元,13条新兴产业链中9条规模过百亿元。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数控成形机床、智慧照明等产业先后入选国家级产业集群。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高新区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高新区4个、科技产业综合体400万平米。202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突破40%,较2020年的34.6%提升近6个百分点,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面向创业类顶尖人才给予最高1亿元资助

“今年市委人才办正式推出人才政策4.0,致力将扬州打造成近悦远来的‘机遇之城’、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扬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郎克光说,该政策构建包括1部人才新政16条、3部产业人才专项政策、N部配套实施细则在内的“1+3+N”政策体系。“1”是顶格支持力度——面向能引领产业变革的创业类顶尖人才,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创扬州历史新高。“2”是两大机制突破——设立5000名事业编制“周转池”,破除体制壁垒;赋予重点单位人才举荐权,实现“从产业视角评人才”。“3”是三重硬核保障——构建“6+1金融体系”赋能人才全周期发展,单支基金最高达4亿元;打造由5.35万套人才公寓及3-200万元“人才安家券”组成的安居体系,实现来扬即住、住有宜居;通过“一线两码三卡”服务,推动政策兑现“一码通办、免申即享”。“4”是四级资助覆盖——从顶尖人才(亿元级)到团队(千万级)、领军人才(百万级)、青年博士(十万级),构建“金字塔式”赋能体系。“5”是五心环境打造——着力营造放心、顺心、舒心、省心、安心的创新创业环境。

国家海外科技引才专项、独角兽企业等实现零的突破

扬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浩岭表示,2024年,扬州市国家海外科技引才专项、独角兽企业等实现了零的突破,国家创新型城市能力评价名列第41位。上半年招引科技型企业610家、高新技术企业220家,“揭榜挂帅”累计挖掘企业技术需求192项、促成新的技术合作超2000万元,航天锂电、纳力入选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扬杰获批省重点实验室。高邮、江都、宝应3家高新区成功晋级为省级高新区,扬州高新智创园入围全省首批“硬科技”标杆科技企业孵化器,扬州大学获批重组省级重点实验室。下一步,全市科技系统将培强壮大科创企业梯队和科技人才梯队,今年力争高企数和科小数分别突破3000家和3500家。全力做大做强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加快提升中航“两院一中心”、南大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等平台能级,力争更多省级重点实验室在扬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尽早实现零的突破。

推动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长成林”未来产业“快生根”

“扬州聚力推进‘613’产业体系建设,以产业的创新转型,推动工业规模总量跃升、产业质态提升。”扬州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雷霆介绍,扬州已形成12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9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761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9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梯队。2024年,新入选《国家5G工厂名录》13项(全国第3、全省第2),工信部实数融合典型案例4个(全省第2)、卓越级智能工厂2家(全省第4),智改数转网联推进度列江苏省二类地区第1。2025年新获批省先进级智能工厂186家、列全省第3。2024年全市新增省级中心59家(全省第5)、累计达407家(全省第4),新增市级中心104家、累计达1231家,制造业创新指数列全省第5。下一步,将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长成林”、未来产业“快生根”,全力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在全省率先推出“算力券”政策,对用算企业大幅补贴

扬州市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荣说,扬州将人工智能纳入重点培育发展的13条新兴产业链,聚焦“算力、数据、人才”等核心要素,在全省率先推出“算力券”政策,对用算企业按照实际支付智算费用的30%进行补贴,同一主体每年最高可获取200万元补贴。企业在“运河城市算力平台”上提交算力需求后,自动核发电子算力券;算力交易完成后在线申请兑现,实现算力服务泛在可及、高效普惠。在全省首发《扬州市数据券实施意见》,给予企业补贴,进一步提升扬州在数据产业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AI人才引进与集聚方面,设立“绿扬金凤计划”人工智能专项,顶尖团队最高可获1亿元资助;新引进青年人才每月享受500-3500元生活补贴,满3年再发放3万-10万元一次性补贴。人才培养与支持方面,鼓励校企共建研究院、实训基地,最高资助20万元;提供最高1000万元股权投资、3000万元低息贷款等金融支持。

以知识产权强市新成效为产业科创名城建设赋能

“今年以来,扬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持续发挥知识产权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上的支撑作用,以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新成效为产业科创名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扬州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肖猛表示,今年1-5月,全市新增发明专利授权1532件,有效发明专利量20891件,同比增长18.74,增幅居全省第5、Ⅱ类地区第2位。商标申请5260件,累计注册134408件,同比增长7.04%。全市拥有地理标志商标43件,居全省第3、Ⅱ类地区第1位,“高邮鸭蛋”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一带一路”地理标志品牌推广清单。下一步,将持续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服务一体化推进机制,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贡献知识产权力量。通讯员 扬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