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跨越60年,为什么我们依然需要“王杰”

来源: 徐州发布

2025-07-14 16:06:00

7月14日,是英雄王杰牺牲60周年纪念日。

4天前,徐州王杰主题邮局寄出了三封特殊的信件。

跨越60年,为什么我们依然需要“王杰”?

他的故事,穿越时光,依然滚烫:

市集里帮扶摊贩的善意、洪水中扛沙袋的坚毅、危难关头舍身的壮举,王杰用行动诠释了何为担当。

这,正是当代社会所急需的:他“三不伸手”的誓言如警钟长鸣,是自我审视的明镜;他“两不怕”的精神如灯塔高悬,照亮前行的坐标。

精神的力量,穿越时空、历久弥新。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主席视察第71集团军某旅时深刻指出:“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六十载时光淬炼,王杰精神早已融入民族血脉,成为源源不断的奋进动力。他的光辉身影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代人勇毅前行。

这,便是我们跨越60年仍需要“王杰”的答案。

理想坐标

在价值迷雾中锚定精神航向

对个人而言,王杰是一面镜子。他用23年的生命证明了,理想信念的力量。

1958年,金乡县第一中学的课堂上,革命英雄的故事如星火,点燃了少年王杰心中的理想,“参军报国”从朦胧的憧憬化作笃定的人生航向。

后来,面对升学与入伍的分叉口,他毅然选择穿上军装。“人一生能服从祖国的需要为最快乐……”他在日记中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

入伍后,“三不伸手”的日记誓言,更将这份理想拆解为日常的修行:在荣誉上不伸手,是不沉溺虚荣;在待遇上不伸手,是不贪图安逸;在物质上不伸手,是守住精神的纯粹。

这种修行,让他在天津静海的洪水中敢于纵身探路;在江苏省邳县(今邳州市)的晨雾里,早起步行十余里去指导民兵训练。

1965年7月14日,命运的考验骤然降临。

时任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班长的王杰,在组织民兵训练时突遇炸药包意外爆炸。危急关头,他奋不顾身扑向炸药包,掩护了在场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安全,壮烈牺牲。

23岁的生命戛然而止,却在人间树起一座精神丰碑。人们整理其遗物时,十多万字的日记令人动容:“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在现代社会,王杰精神的价值愈发清晰:他证明理想从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在每一次选择中坚守初心的勇气。

读他的日记,看到的是一个普通人如何用“两不怕”精神对抗惰性与私欲;看他的抉择,明白的是理想的力量不在于惊天动地,而在于“一心为革命”的坚持。

对每个个体而言,王杰是一面镜子,照见内心是否还燃烧着“为人民服务”的火焰;更是一把标尺,丈量着我们是否怀揣赤诚,在奔赴理想的征途上步履坚定。

精神灯塔

在浮躁风气中重建价值共识

是怎样的信念和意志,造就了王杰的壮举?

答案,就藏在他写下的文字里——“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什么是痛苦?失去人民的信任和为人民工作的机会就是最大的痛苦”……

王杰精神作为家喻户晓的精神符号,为大众架起了一座加深联结、传递善意的桥梁,也为构筑一个向上向善、守望相助的社会大环境提供着支撑。

在徐州铜山路,川流不息的道路两旁分布着王杰社区、王杰派出所、王杰小学等爱国拥军单位与场所,与驻在此的王杰部队一样,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王杰”。

王杰部队里,每年新兵入伍,做的第一件事是参观王杰事迹陈列馆,读的第一本书是《王杰日记故事选》,上的第一堂课是“弘扬‘两不怕’精神,当好王杰传人”;

王杰小学中,一座英雄王杰塑像、一面少年军校文化墙、一条英雄王杰路、一套英模精神读本,让全校激荡着“做王杰式教师,当王杰式学生”的热望;

王杰社区内,孩子们传诵着“王杰家训三字经”,街坊们念着王杰日记聊家风,“王杰少年说”让红色种子发芽,“王杰先锋”示范体系让红色精神扎根于治理中;

在全国首家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公安派出所——王杰派出所,一代代公安民警以“一心向党”守忠诚,“两不怕”中勇担当,“三不伸手”筑防线,向“人生四问”找差距,让王杰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这些生动场景,正是王杰精神如涓涓细流浸润社会肌理、滋养文明风尚的鲜活写照。

为什么纷繁复杂的社会需要王杰精神?

因为真正的勇气,从来不是无所畏惧,而是明知艰险依然挺身向前;真正的价值,绝非独善其身的安逸,而是守护他人、扛起责任的担当!

这,正是王杰精神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滚烫如初的根源。

永恒火种正如徐州,这座英雄精神孕育的城市,面对资源枯竭的转型阵痛,正是以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淬炼出的那股子“韧劲”与“拼劲”,在荆棘丛中闯出了一条浴火重生之路。

面对昔日“一城煤灰半城土”的困境,徐州拿出了“砸笼换绿”的魄力与恒心,变为“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绿色之城;不甘于“煤城”标签,徐州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奋力突围,实现了从老工业基地向区域科创中心的华丽转身。

王杰精神不仅激励着人们攻坚克难,更融入了城市治理与民生改善的脉络。诚如王杰日记所写:“比享受,使人意志衰退,比贡献,使人奋发图强。”

当每个岗位都成为传承精神的驿站,每个个体都成为践行担当的支点,这种在平凡中创造不凡的追求,正是人们前行最坚实的步履与底气。

有人曾问,王杰精神是否过时?时光荏苒,答案早已刻印在时代的年轮里。

从危险之际奋不顾身地一跃,到日常生活勤勤恳恳的身影,王杰精神早已超越了时空界限。它的传承,从英雄的身上,到每个为城市发展努力的普通人心中,愈发雄浑。在时代裂变中淬炼精神钢刃

如今,“王杰”早已从一个名字升华为一种标志,成为好人、模范、英雄、榜样的代名词;王杰精神也突破了特定时代的框架,升华为一种历久弥新、获得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理念。

李彦清是当年王杰用生命掩护下来的民兵之一,1973年为保护女民兵,他像王杰一样毅然扑向炸点不幸双目失明,后来他成为王杰事迹义务演讲员,3000多场王杰事迹报告感动数百万人次,以行动传承英雄精神;

驻徐医院医师潘磊,身怀六甲仍冲到事故现场紧急施救5名伤者使其转危为安,将8000元奖金捐给藏区儿童,以仁心续写担当;

睢宁县退伍军人郑小龙,守护西北边陲16载,危急关头勇救落水女子,用无畏诠释“退伍老兵永不褪色”,以热血呼应赤诚……

60年过去,无数新时代“王杰”们仍然鲜活生动,精神之火代代相传。

60年过去,当人们再次提起王杰,他们眼里的光,和王杰日记里的字,一样滚烫——

那是一座城对英雄的永远铭记,更是一种精神对时代的永恒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