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全国唯一,就在赣榆!

来源: 连云港发布

2025-07-14 16:42:00

在黄海之滨,苏鲁交界

矗立着我国唯一一座

以“抗日”命名的山——

抗日山

这座山虽然海拔并不高

却是港城人民心目中

为之敬仰的红色精神高地

它诞生在抗战的烽火硝烟中

承载着

同仇敌忾、自强不息的厚重历史印记

吾华好男儿,正好抗日死。

民族赖以立,国亦得所恃。

捍国不惜身,伟名诸同志。

寰宇播英名,千古传青史。

——朱德《抗战五周年挽八路军阵亡将士》五言长诗摘录

碧血丹心 浩气长存

抗日山原名马鞍山

地处苏鲁两省交界

属沂蒙山余脉夹谷山系

独山独峰,北陡南缓

因山顶有一巨石形似马鞍而得名

1941年3月

八路军第115师教导2旅和山东纵队2旅

联合发起青口战役

取得八路军主力东进滨海抗日首次大捷

战后,教导2旅政治部

为纪念在青口战役中涌现出来的

“青口十八勇士”英雄群体和

抗战以来牺牲的英烈

决定择地修建一座

抗日烈士纪念塔和烈士陵园

“我一一五师教导二旅,是中国共产党党军中的一支劲旅,是中国人民自己的武装,是争取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与中国工人阶级彻底解放的铁军。”——旅政治部《抗日烈士纪念塔序文》摘录

教导2旅政治委员符竹庭亲自踏勘选址

骑马跑遍滨海抗日根据地

南部赣榆、东海、临沭3县边界山区

最后决定将纪念塔建在

赣榆县(现赣榆区)西部

马鞍山顶峰一处天然基石上

从1941年至1944年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

广大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镐

一边战斗,一边建设

先后4次动工

为死难烈士建塔树碑、修墓建冢

这里安葬着八百余位烈士的忠骨

纪念碑上铭刻着

三千五百七十六位烈士的英名

马鞍山由此得名——抗日山

“这每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都有一段光荣的历史,都充溢着一股凛然的正气,都包含着一个英勇悲壮的故事,都滚着硝烟,裹着烈火,都是歌,是诗。”——肖华《〈抗日山志〉序 》(摘自:《抗日山志》(1983年版))

先烈之血 民族之光

抗日山烈士陵园占地23.73公顷

依山而建,分为8个坡段

亭塔耸峙,碑碣林立,松柏常青,庄严肃穆

让我们一同拾级而上

走近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

感受抗战将士和人民群众的英雄事迹

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伟大抗战精神

第一坡段是纪念广场

此处建有开放式陵园大门

门前建有大型集会广场

总面积三千多平方米

全部由花岗岩块石铺成

东侧广场前矗立拱形大门

门上五角星熠熠生辉

门楣横书“抗日山烈士陵园”七个大字

第二坡段是革命烈士纪念馆和碑廊

革命烈士纪念馆

全景式地陈列和展现了

敌后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与日寇进行殊死搏斗的

作战历程、光辉战绩

经过馆前“磐石”雕塑和

两块大型刻石进入碑廊

碑廊长60米,宽8米

为明清建筑风格,飞檐斗拱

廊内四壁立有二百余通

名人名家题字、题词碑

“苏鲁第一山”,该刻石由原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6团政治委员,开国中将刘西元题写;

“军魂”,该刻石由原八路军山东纵队2旅团长,著名军旅书法家武中奇题写。

第三坡段是小沙东海战烈士公墓

安葬着小沙东海战中

殉难的16名烈士的遗体

墓前长碑正面居中纵题

“小沙东海战烈士冢”

两边分别是

陈毅题词“浩气长存”

陈士榘题词“英灵千秋”

背面镌刻滨海军区政治部

《纪念小沙东海战烈士文》

1943年3月

新四军3师赴延安干部队一行50余人

乘船途经赣榆小沙东海面时

与日军巡逻艇遭遇

血战中

师参谋长彭雄、8旅旅长田守尧等

16人先后以身殉国

“我勇士用鲜血写成的悲壮史诗,将与天地并存,与日月争光。它以铁的事实昭告世人: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八路军、新四军是不可战胜的,共产党人是永远不能消灭的。”——滨海军区政治部

第四坡段是国际友人纪念碑

东侧耸立着

纪念国际友人汉斯•希伯的锥形石碑

西侧为今野博同志纪念碑

汉斯•希伯,德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共产党员

远涉重洋来到中国

在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采访

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事迹

在沂蒙山区大青山突围战斗中

不幸壮烈牺牲

“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副政治委员黎玉、政治部主任肖华

第五坡段是符竹庭烈士陵墓

1943年11月26日

滨海军区政委兼中共滨海区委书记符竹庭

在与日寇作战中不幸壮烈殉国

遵照其生前遗愿,将其遗体安葬马鞍山上

六角亭式的石墓正面镶有符竹庭铜像

陵墓周围石壁上镌刻着悼念符竹庭的碑文

2014年9月1日

符竹庭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

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

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十六年的革命生活,未曾有一日放下杀敌武器,历尽险山恶水,万里长征,艰苦奋战,坚持敌后,其忠于人民革命事业,弥久愈坚;果敢顽强,英勇壮烈;确是我黄帝子孙,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副政治委员黎玉、政治部主任肖华

第六坡段是滨海军区抗战烈士纪念塔

如同榴弹炮一样的圆柱形塔身巍然屹立

塔的底层刻有山东省

临时参议会祭文和参议长杨希文悼词

以及1942—1943年战绩和烈士英名

“保国卫民,屏障海滨。永垂不朽,以启后人”——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参议长杨希文

第七坡段是抗日山烈士陵园纪念堂

纪念堂走廊两端各有一长碑

皆为烈士名录

纪念堂前广场正中立有一方锥形

“烈士英名垂千古”纪念碑

镌刻着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撰写的

《抗战五周年挽八路军阵亡将士》五言长诗

以及教导2旅政治部《抗日烈士纪念塔续序》

“抗战五年来,我军因处于敌人的后方和犬牙交错分散的游击战争环境,又由于斗争的残酷,战斗的频繁,使无数为民族解放、人类幸福而牺牲之烈士,虽大多数的英名详载于抗日的历史,然亦有不少烈士做了无名英雄……”——115师教导2旅政治部《抗日烈士纪念塔续序》摘录

第八坡段是抗日烈士纪念塔

高达14米的抗日烈士纪念塔

矗立在抗日山顶峰的天然基石之上

“抗日烈士纪念塔”七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由军旅书法家武中奇手书

1942年7月落成,是陵园最早的建筑

塔顶是一尊铁铸的八路军战士戎装塑像

手握钢枪,遥对海疆

“苏鲁边无数次的反扫荡战斗,不仅给予日寇以大量的歼灭和严重的打击,而且使敌后千百万人民都坚定起胜利信心,并奋起铁拳与敌人展开斗争。我忠勇的指战员在历次的战斗中,都竭尽了对于国家民族的忠诚,发扬了伟大的民族气节,以至高无上的牺牲精神,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同凶恶的日寇搏斗到底。”——旅政治部《抗日烈士纪念塔序文》摘录

1942年8月2日

滨海区抗日军民5000余人举行

抗日烈士纪念塔落成典礼暨公祭大会

罗荣桓、符竹庭、谷牧等同志

在塔前留下了一张珍贵合影

英雄之山 丰碑永存

抗日山是

全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

抗日山烈士陵园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

为抗战而牺牲的烈士

兴建的时间最早、规模最大

安葬八路军、新四军抗日烈士

最多的陵园之一

“他们都是那样年青,犹如嫩竹新发,蓓蕾初放,他们理应看到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然而为了这一天的早日到来,他们却安详地阖上了眼睛。尽管他们的出身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然而为了同一个伟大的目标——中华民族的解放,都勇敢地坦然地承担了牺牲。他们生为炎黄子孙,死为华夏鬼雄!”——肖华《〈抗日山志〉序 》(摘自:《抗日山志》(1983年版))

如今

经数次改扩建后的抗日山烈士陵园

先后被评为

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被国务院公布为

全国首批著名抗战纪念设施、遗址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赣榆县(现赣榆区)持续实施“慰烈工程”

现陵园安葬2000余位烈士的忠骨

数十年来

每到清明时节或者重大节庆、纪念日

各地的工人、农民、学校师生

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

都到这里举行集会和纪念活动

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青山埋忠骨,丰碑祭英魂

无数革命先烈的奋斗牺牲

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美好生活

他们虽已牺牲并长眠于此

但纪念设施的形状

如炮弹、手榴弹、榴弹炮

山谷仿佛依然回响着枪炮轰鸣

勇士们仿佛依然在呐喊、在战斗、在前进

在守护着中国的每寸国土

在守护着人民的幸福安宁

抗日山的英雄历史和

它所蕴含的伟大抗战精神

激励着我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不忘来时路,吾辈当自强

关于港城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作为一座从神话中走来的城市,连云港有着独特西游文化、山海丝路文化、淮盐文化等地方文化,绽放着绚丽的人文风采。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连云港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策划推出《港城文脉》专栏,在连云港发布首发推送,邀请文史专家,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现港城人文底蕴,让用户深入了解港城历史文化,更好地传承港城文脉。

文史专家:葛华 陆海涛

资料来源:《连云港市志》《连云港市志(1984—2005)》《抗日山志》(2021年版)《连云港抗战志》《赣榆革命遗址遗迹汇编》,抗日山景区微信公众号、赣榆发布微信公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