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模范退役军人朱寿仁:让“橄榄绿志愿服务队”的旗帜飘遍大街小巷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16 21:34:00
近日,全省退役军人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表彰了全省模范退役军人和服务退役军人模范,扬州市有6人荣获“江苏省模范退役军人”称号,2人荣获“江苏省服务退役军人模范”称号。来自宝应县的朱寿仁荣获“江苏省模范退役军人”荣誉称号。
军营淬炼 刻骨忠诚
朱寿仁的成长,浸润着党和人民的恩情。未满百日,父亲因病离世,家境贫寒,是奶奶的含辛茹苦和乡邻、政府的帮扶,让他得以长大成人。小学课本扉页上的“党和人民”,是他最早认识的“恩人”。带着一颗参军报国感恩的心,1993年12月,朱寿仁走进了军营。
部队是熔炉,更是信仰的锻造厂。零下严寒的冰地战术训练,膝盖磨破渗血,他缠紧绷带继续冲锋;五公里越野,背包带深勒进肩肉,血渍浸透迷彩也无人退缩;紧急集合的寒夜,班长一声“不要命”的呵斥里,藏着塞进他冻僵脚底的温暖棉鞋垫。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为人民服务”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血脉、刻进骨髓的滚烫誓言,成为他一生的信仰坐标。
集结老兵 余晖暖城
2018年,已过不惑之年的朱寿仁萌生了一个念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群老兵的能量无穷!他骑上电动车,跑遍了宝应的大街小巷,敲开了62位老战友的家门。当62套承载着岁月痕迹的旧迷彩服,在广场重新集结列队,“橄榄绿志愿服务队”的旗帜迎风猎猎扬起!一声集结号,老兵们再次“归队”!
2020年抗疫阻击战打响,寒风凛冽的冬夜,高速卡口气温降至零下5摄氏度,帐篷在狂风中摇摆。队员老周膝盖肿痛难忍,吞下止痛片,依然挺立在岗位上。“当祖国拉响冲锋号,老兵的迷彩永远在一线!”红袖章上那醒目的“老兵”二字,就是最响亮的回答和担当!
“新兵守国・老兵守家”,在得知边防军人小张的母亲突发脑梗,服务队连夜驱车200公里送医,并垫付了急需的医药费;他们组建“拥军车队”,新兵入伍时敲锣打鼓光荣相送,老兵返乡时,80岁的老班长举着“欢迎回家”的牌子,在出站口一站就是两小时,只为让归家的游子第一时间感受到家乡的温暖。他们把对子弟兵的爱,延伸到了军属的心坎上。
家风如炬 绿荫新生
朱寿仁的精神力量,不仅感染着战友,更深深影响着下一代。2021年,一个让朱寿仁无比自豪又心疼的决定摆在他面前,儿子朱金鑫毅然放弃名校的保研资格,将征兵表拍在父亲桌上:“爸,我想穿你穿过的军装!”入伍时,儿子带走了父亲1995年抗洪时用过的旧军用水壶,这不仅是物品的传承,更是精神的接力。
在云南驻地,儿子朱金鑫用津贴为山区孩子购买书包,蹲在地上为战友们包饺子,脸上沾着面粉却笑容灿烂的照片寄回家中。他在信中说:“爸,我终于懂‘奉献是军人的本能’了,看见别人笑,心里比糖还甜。”那一刻,朱寿仁知道,橄榄绿的种子,已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如今的橄榄绿志愿服务队已经发展成了128人,他们中,72岁老兵王富尧捐出3万退休金,电工李卫国义务为独居老人换灯泡、修电器,数年从未间断……
有人问:“老朱,图啥?”他指向队旗上的“橄榄绿”,“就图这身军装没白穿,图党和人民没白养。只要还有一口气,我们这群老兵就要让‘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在宝应土地上长出新根,让橄榄绿永远是这座城市最温暖的颜色!”
个人简介:
朱寿仁,男,中共党员,1993年12月入伍,1997年12月退役,退役士兵,宝应县橄榄绿志愿服务队负责人。朱寿仁退役后,牵头成立宝应县橄榄绿志愿服务队,带领一群战友拥军路上传递爱心,公益路上播撒大爱。他个人累计捐助善款30余万元,设立关爱老兵爱心基金,资助困难退役军人,温暖受灾群众,参加“新兵守国 老兵守家”活动。所负责的志愿服务队入选全国1000支“退役军人守护家园志愿服务队”,让“橄榄绿”成为宝应县最亮丽的文明风景线。2025年,被表彰为“江苏省模范退役军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裴睿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