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丨热血传奇至今激荡少年心
来源: 新华日报
2025-07-20 16:10:00
7月20日
新华日报三版聚焦江苏省启东市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作为苏中反“清乡”斗争的前沿
海启地区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仅王鲍镇就涌现出380余位英模人物
启东下辖261个行政村
在全省率先实现村史馆全覆盖
英模事迹成为群众“家门口”宝贵的精神财富
现“启东发布”全文转载
↓↓↓
在江苏启东,王鲍镇是一个承载着特殊荣光的名字。“王”代表王澄,江苏镇江人;“鲍”代表鲍志椿,江苏常熟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为支援地方抗战,新四军挥师东进海启,与当地抗日武装整编为东南警卫团,如同一把尖刀插入敌人“清乡”圈的心脏地带,与日伪展开殊死周旋。王澄和鲍志椿正是这支英雄部队的杰出领导者,分别担任团长和政委。
海启人民何以用“最高礼遇”铭记他们?因为这片土地不会忘记,在抗战最艰苦卓绝的阶段,是他们率领军民一次次粉碎日伪的“清乡”阴谋。这里的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的足迹踏遍城乡,将生死置之度外,鲜血浸染江海大地,生命双双定格在30岁的青春年华。
利剑出鞘:半个月拔除12座敌据点
寻访“王鲍”的足迹,吕四港镇巴西村是必到之地。
7月10日上午,记者在村干部的陪同下,来到巴西村9组陈宝昌老人的家。90岁高龄的陈老独自生活,思路清晰,是当地为数不多的历史亲历者。
81年前那声刺耳的枪响,两位英雄壮烈牺牲的场景,深深烙印在陈宝昌的记忆里。1944年12月25日,东南警卫团秘密进驻海中区表东乡三友村(今巴西村),不幸行踪暴露,遭日伪重兵包围。次日清晨,王澄、鲍志椿在勘察地形、部署战斗时,被埋伏在远处建筑物中的日军狙击手击中胸膛,双双倒在血泊中。部队随即向聚星乡(今王鲍镇聚星村)转移。
“烈士牺牲后,战友们将遗体就地安葬。”在位于王鲍镇的启东市聚星中学,84岁的退休老教师施朝相指着操场西南角告诉记者。他幼时常随家人来此祭奠,也常会遇到自发前来扫墓的村民。如今,王澄、鲍志椿烈士的遗骨已迁葬至启东市烈士陵园。
铮铮铁骨,殷殷碧血。在聚星村南,苍松翠柏掩映着一座肃穆的陵园。1989年,占地3亩的王鲍烈士纪念馆落成。馆中央矗立着大理石碑,上书“王澄鲍志椿烈士纪念碑”十个鎏金大字,碑后是烈士塑像。馆内陈列着烈士遗物,其中一把由鲍志椿亲手制作的竹尺上,仍清晰可见斑斑血迹。
“‘东南警卫团’作战如虎似鹰,令敌闻风丧胆,被誉为‘东南雄鹰’……”纪念馆讲解员黄赛华向观众讲述着烈士的赫赫战功:1943至1944年间,王澄、鲍志椿指挥部队发起狂风暴雨般的攻势,曾在短短半个月内连续作战81次,一举拔除敌“清乡”圈内据点12个,沉重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
浩气长存,英名不朽。1958年,中共启东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以两位英烈的姓氏组合命名王鲍区、王鲍乡。此后,虽历经区划调整、建制变迁,“王鲍”二字,如同它所象征的“东南雄鹰”精神,穿越时空,屹立至今。
110处红色地名辉映135位英烈魂
在王鲍镇,以英烈之名命名的村庄不止一处。
王鲍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黄健森展开镇域地图,全镇22个行政村中,黄英村、更生村、安良村均是以烈士命名。“他们,都是为国捐躯的英雄。”黄健森介绍,历史上王鲍镇还有朝栋村、金平村、才良村、介山村、俞张村等5个村,这8个村名共同铭刻了当地11位抗战英烈的名字。
东疆热土,英名永铸。2016年,建党95周年之际,启东市委党史办编撰《启东红色地名录》,梳理出全市“英名地”110处。这些地名背后,是以王澄、鲍志椿为代表的135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牺牲的烈士,以及他们在东疆大地上谱写的壮丽诗篇。
在王鲍烈士纪念馆的“王鲍”塑像身后,两块近4米长的大理石碑上,镌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这里记录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为革命血洒王鲍的近300位英雄。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年龄不同,职业各异,但胸中激荡着同一个信念:革命必胜!
“1940年11月,新四军东进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起一支以海启子弟兵为骨干的武装力量。”曾在东南警卫团战斗,后担任国务院警卫处处长等职的启东籍老同志姚力,2004年在为《东南雄鹰》一书作序时写道。
施朝相回忆,父亲当年常将一个“铁疙瘩”背回家中。长大后他才知道,那是东南警卫团的电台。部队将电台分散藏在可靠群众家中,以防落入敌手。海启人民或踊跃参军,或加入民兵,或暗中协助,以各种方式支援前线。在王澄、鲍志椿指挥的“九一八”游击运动中,当地有2.8万群众参与,军民同心,吹响了苏中四分区全民抗日反“清乡”斗争的号角。
军民同心,其利断金。当时苏中四分区(含今南通、如东、海门、启东等地)是反“清乡”主战场。日伪从苏南运来大量毛竹,构筑了绵延百里的竹篱笆封锁线。1943年7月1日,在新四军主力掩护下,4万群众和民兵齐上阵,锯电杆、挖公路、拆篱笆,将竹篱笆付之一炬。“火烧竹篱笆”的壮举在通如海启地区家喻户晓,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在华中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传承,在东疆大地绵延不息
在王鲍镇,新上任的党政领导第一站必到纪念馆祭奠英烈,这是雷打不动的传统。
从“王鲍”身上,可见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的力量。王澄投身革命之初,曾加入瞿犊、王进领导的启东抗日义勇军。“瞿王”遭国民党顽固派杀害后,王澄、鲍志椿临危受命,继续率领海启军民浴血奋战。“王鲍”牺牲后,贾鸿钧等同志迅速接过战旗,将斗争进行到底。
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普通群众亦不缺席。施朝相家中堂屋入口处悬挂的家规,第一条便是“精忠报国”。深受革命精神熏陶的他,服役十载,又将儿子送入军营。退休后,他在乡镇关工委工作12年,并在王鲍烈士纪念馆义务讲解6年,他口中的“东南雄鹰”传奇,是当地青少年最爱听的故事。
这份传承,20多年前已播撒至北京。1998年,鲍志椿烈士的女儿女婿,捐出稿费、奖金等共计5万元,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设立“志椿奖学金”,资助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让先烈精神在更广阔的天地生根发芽。
在启东,以烈士之名命名的学校达48所,全市中小学均编印有红色文化校本教材。铭记英名,缅怀事迹,传承精神,已成为启东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
“海启人民素来崇敬英烈,以英雄为荣,几乎村村有英模。”启东市委党史办副主任印雪平告诉记者,作为苏中反“清乡”斗争的前沿,海启地区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仅王鲍镇就涌现出380余位英模人物。启东下辖261个行政村,在全省率先实现村史馆全覆盖,英模事迹成为群众“家门口”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澄、鲍志椿的英名,已深深融入江海儿女的血脉。他们身上闪耀的伟大抗战精神,化作滋养东疆大地的甘霖,孕育出更多新时代的“东南雄鹰”。他们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振翅翱翔,以奋斗之姿,建功于伟大时代。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