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背着“泥土”上大学,三年下来边干边学,和小伙伴研制出土壤调理剂,申请了5项发明专利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21 15:57:00
解钾菌
“跑遍34个种植基地,每亩农作物增产100多公斤,综合治理成本下降50%……”7月20日,算着团队这三年的“账单”,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乡村振兴团团长何苏杰感慨不已。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获悉,三年来,团队以土壤次生盐碱化为课题,奔走于图书馆、实验室和种植基地,采集土壤、分析成分、调配结构,历经1300多次试验,成功研制出新型土壤调理剂,并申请了5项发明专利。
何苏杰,来自农村的“00”后小伙,家中以水稻种植为业。由于不合理的化肥使用,土壤肥力严重下降,近几年农作物产量下降,他和家人采用各种办法,但收效甚微。三年前,何苏杰背着10公斤“问题泥土”入学并向学院求助。得益于学校“全周期”帮扶机制,他的土壤问题被专门立项。这个项目,帮助他走出了一条创新创业之路。经项目支持,何苏杰获得了专项资金、专业团队和专用场地。
挥洒汗水
在扬工院化工楼D座502实验室,记者见到了装在器皿里的一排排解钾菌。这是一种在显微镜下才能辨别其形态的微小藻群,在陆地和海洋都有广泛分布,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光合效率高。“微藻浑身是宝:吸收二氧化碳、产出氢气,可加工为高蛋白食品和高端饲料,提取的叶黄素、虾青素可以应用于保健品与护肤品,就连剩余的藻液都能转化为绿色肥料呢。”何苏杰边说边指着一块菌种向记者介绍:“这是我们培育的解钾菌,它属于绿藻门衣藻属。我们团队核心研究方向,就是对解钾菌的产业化应用。”
试验田
化学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龚安华介绍,学院从平台、资金、指导老师、实验室,全方位为有梦想的学生提供支持,帮助学生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3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30团13连棉花种植基地负责人谢玲来信称,他们承包的棉花地土壤肥力连年下降,棉花产量一年不如一年。试过市面上的肥料,效果甚微。何苏杰团队成员经过联系对接,拿到当地土壤样本,通过实验室检测其营养指标。针对该棉花地土壤情况,团队不断修正改良土壤调理剂配方。4月份,这些“改良试剂”通过无人机喷洒在200亩试验田上进行土壤调理。3个月过去了,团队近日接到负责人的来电说,棉花苗开始生长,试验田的苗明显比其他田里的苗长得快、长得好。从电话里,大伙能感受到负责人的喜悦。
“想要打通这‘最后一公里’,需要统筹技术、产业、政策三重维度。我认为,只有全链条加持,才能让成果转化得更加顺畅。”“项目落户初期,学院会鼓励团队展示项目、指导团队参加创新创业类大赛、协助团队争取学校和政府资助。而到了中后期,我们通过场景‘牵线搭桥’,供需精准对接,大大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学院这么给力,我们当然更不能懈怠。今后,我和伙伴们还会继续努力,走好自己的创新创业路。”何苏杰说。通讯员 王志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