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抗战记忆⑬丨冬学、冬耕、冬防:根据地的 “三冬” 实践
来源: 启东发布
2025-07-22 15:28:00
为适应国际反法西斯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团结根据地内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应对更加残酷的斗争,有计划地改造政权、巩固党的组织、准备反攻,县委根据苏中区党委和苏中四地委的指示,全面部署开展了以“冬防”为中心的“三冬”(冬学、冬耕、冬防)运动。
“三冬”运动分为动员、发展、巩固三个阶段推进。1942年12月,海门中心县委在聚星镇召开了由各区区委委员以上干部参加的扩大会议。会上,海门中心县委副书记王野翔传达了地委“三冬”工作会议精神,并作了“三冬”工作动员报告;海门中心县委书记汪克明作总结报告,对“三冬”工作进行了具体布置。随后,中共启东县委单独在北新镇天主教堂举办了“三冬”训练班,有400余名区乡干部、小学校长、开明士绅参加。县委书记许淦主持会议并作报告,开展形势教育和业务培训。海门中心县委还在聚星镇启秀中学开办了为期3天的“三冬”训练班,地委宣传部长洪泽和县委负责同志亲自主持,作形势报告,讲解“三冬”工作的意义、要求和做法,开展思想教育与业务培训,500 多人参加了此次训练,为区乡开展“三冬”工作培养了骨干力量。此后,各区乡纷纷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县委“三冬”工作会议精神,成立乡“三冬”工作委员会,具体落实“三冬”工作的各项要求,“三冬”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关于三冬运动的总结
在冬学方面,各地组织广大农抗会员、自卫队员进入业余夜校学习,通过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与政治思想觉悟,增强抗日胜利的信心。全海启共开办了245所冬学。农民在取得“二五减租”斗争胜利后,对学习文化充满渴望,有8450多个农抗会员、自卫队员到夜校学习。冬学刚开办时没有书本,各地便自行编写教材。经过一个月的学习教育,大多数群众坚定了抗日必胜的信念,为反“清乡”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冬耕方面,通过发放农贷、救济灾民、组织农民发展生产,帮助群众度过灾荒,为打破日伪的经济封锁、坚持斗争创造物质条件。1942年秋季遭遇干旱,粮食歉收,海启地区发生严重饥荒。根据地大力开展救灾工作,县区都成立了救灾委员会,开展劝募活动,组织以工代赈、互助互济,发放救济农贷粮2万担,支持农民发展生产。部分地区还建立了运销、纺织合作社,既解决了农民的经济困难,又为部队提供了支持。
冬防方面,广泛开展人民武装教育,组织群众参加自卫队和民兵。海启地区共发展自卫队员14300人(其中民兵5032人)。各地组织民兵和自卫队员巡逻放哨,开展全民防奸、防火、防盗活动,保卫了根据地的安全。
在“三冬”运动中,改造了66个乡政权,建立了11个乡的临时乡政委员会。1943年1月,正当“三冬”运动轰轰烈烈开展之际,日伪开始加紧对苏中四分区“清乡”的准备工作。县委根据形势变化,遵照苏中区党委和地委的指示,及时将“三冬”运动与反“清乡”斗争的准备工作相结合,从这时起,“三冬”运动实际上转变为反“清乡”斗争的动员及各项准备工作。
▲反“清乡”斗争前夕的战前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