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扬州到西域:实践团以 “慢行” 之名,对话千年丝路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24 11:01:00
扬子晚报网7月24日讯(通讯员 王成 任馨语 记者 胡林)记者今天从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获悉,该院“环塔克拉玛干沙漠”实践团的9名师生利用暑期时间,6月底开始了为期15天、数千公里的旅程,他们选择38.5小时的硬座出行,用最贴近当地群众的方式走进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探寻真实的西域丝路故事。
“我们选择硬座出行,就是要真实体验西域的风土人情。”实践团指导老师郝松表示。在漫长的旅途中,队员们主动与同车厢的各族旅客交流。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夏毕航记录下了这样的画面:维吾尔族大叔热心地教队员们跳民族舞蹈,回族阿姨分享着自家做的馕,汉族旅客则讲述着在新疆工作的见闻。原本枯燥的旅途,成了队员们了解新疆的第一堂课。
团队参观非遗项目
经过约一天半的“慢行”,团队终于到达了新疆。7月的吐鲁番,地表温度已达 40℃,队员们扛着摄像机、三脚架穿梭在古城街巷,轮流背负着10斤重的设备,汗水很快浸透了队服。“摄像机因高温频繁报警,我们就用湿毛巾裹住机身降温。”团队负责人徐婧莹回忆,即便如此,没人愿意停下拍摄。这座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遗址,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丝绸之路的历史厚重。当地人告诉团队,这里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在喀什这座千年古城里,队员们穿梭于迷宫般的街巷,用镜头捕捉着丝路文化的鲜活印记。清晨时分,阳光洒在土黄色的夯土建筑上,维吾尔族老人坐在百年老茶馆里,一边品着砖茶,一边弹奏热瓦普。在手工匠人街区,铜器匠人敲打铜壶的叮当声与木器作坊的刨木声交织在一起,仿佛重现了古丝路的繁华盛景。在这里,团队特别关注了国家级非遗项目艾德莱斯绸的制作过程,从蚕茧抽丝到天然染料的使用,完整记录了这项古老技艺的每一个环节,为保护和传播丝路文化积累了珍贵素材。
喀什古城
15天行程中,实践团走访了吐鲁番、库尔勒、喀什等10余个调研点,累计拍摄了300多小时素材。同时,他们也在旅行过程中,亲自上手体验了烤包子、打铜壶等。目前,大家已经返程,正在整理拍摄素材。他们计划通过摄影展、专题纪录片等形式与师生分享实践成果。团队成员表示,这次跨越3000公里的实践经历不仅丰富了专业视野,更让他们对西域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