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本以为“菱”雄本色,结果却“斤斤”计较

来源: 海安发布

2025-07-26 16:00:00

编者按:

当落日把最后一缕光洒在发烫的地面,暑气仍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有人站在齐腰深的菱塘里,弯腰时水珠混着汗水滚落;有人握着发烫的修枝剪,在绿化带里重复着抬手、弯腰的动作……这些高温下的劳动身影,藏着太多我们未曾亲历的热与累。

每滴汗,都在为生活升温;每寸力,都在为城市添彩;每步路,都在为梦想筑基。即日起,海安发布开设《“热”爱者》专栏,以“体验者”的视角,走进采菱工的菱塘、园林工人的绿化带、邮递员的配送路……我们不想只用“致敬”二字轻轻带过,而是希望用亲身的体验,揭开“高温作业”背后更具体的细节——是每一次抬手时的肌肉紧绷,是每趟奔波后喉咙的干渴,是皮肤被晒得发疼时的隐忍。

这些细节或许平凡,却藏着最真实的生活重量。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海安的盛夏,空气都变得灼热,而清甜软糯的菱角,恰是这酷暑时节的一味慰藉。眼下,雅周镇许家庄村十三组的二十多亩菱角陆续成熟,采菱工们也进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世界。

早上八点多,海安的夏阳已带着灼热的气息。我们第一次套上大码的“摸鱼服”,踏入菱池。没有想象中“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的美感,下水的一瞬间,池水的巨大压力,便将宽松的“摸鱼服”紧紧挤压成了“第二层皮肤”。身旁是漂浮的菱盘,无从借力;脚下是松软的淤泥,难找平衡。一脚踩入,沉重的吸力自下而上,泥浆在水面荡起一圈一圈的波纹,每一步都变得格外吃力。

不同于熟练工的驾轻就熟,我们仅是前行就十分吃力,小腿处的深水透着凉意,“摸鱼服”却密不透风,裤子很快因闷热而被汗浸透,潮湿粘腻地贴在身上,闷热在内、凉意在外。还没到晌午太阳最烈的时刻,还未正式开始采菱,夏日的高温已经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了这份生计的不易。

·

夏日的菱角,不及时采摘,就会脱落到水底。为了赶时间,每天清晨五点,采菱工们就赶往菱池开始劳作。刘国林就是这些采菱工中的一员,看他采菱角,微微躬身,一手拨开层层叠叠的菱盘,一手熟练地掐断菱角与茎的连接,似乎并不难。

可轮到自己尝试,才知道其中艰难。菱盘的边缘呈锯齿状,不经意间就划出几道细密的口子,浸入池水,才有一阵迟缓而尖锐的刺痛。一边摇晃着、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淤泥里寻找脆弱的平衡,一边迷茫地扒开茂密的菱盘,寻找丰收的菱角。一个小时,老刘已经收获浅浅一盆,而菜鸟记者的收获却寥寥无几,连盆底都没铺满。

日头渐高,汗水混着溅起的池水从脸上滑下,想要擦汗,胳膊上却全是细碎的浮萍,就连池水表面,都逐渐升起了温度。我问老刘“热吗?”,老刘却摇摇头说,“今天这温度,不算热。温度高的时候,阳光照在水面上,晃得人眼花。”水面之上,是太阳无情的炙烤;水面之下,“摸鱼服”内是湿热的蒸笼,“上蒸下煮”的夹击令人难耐,而“老刘们”每天就这样,从早上到中午,连续工作五个多小时。

被池水泡得发白起皱的双手,晒得黢黑发亮的脖颈与面庞,日复一日磨砺出的“铠甲”般胳膊……这才是采菱人真正的模样,没有画舫轻舟、诗意采撷,只有躬身攫取、“泥里淘金”。

时间就是鲜度,鲜度就是价值。忙活一个多小时的记者踉踉跄跄地爬上岸,腰背酸胀、胳膊微麻,只采了两斤;而“老刘们”已经熟练地将采好的菱角装车,送去清洗。采过的菱盘被仔细归位,嫩菱在碧波下悄然生长。

从现在至八月,25亩的菱池便是“老刘们”的战场,他们会日复一日地重复今天的工作。这片菱池每亩产量约1000余斤,产值约6000元。池子里水是凉的,日头却是烫的,不仅托起市井烟火的甘甜,也托起无数采菱人的生计。他们的脊背是被岁月压弯的弓,却藏着朴素日子里最动人的深情,就像菱角一样,扎根水底,却坚韧生长。

满池碧叶下,饱满的菱角是采菱人一年辛苦劳作的印证,也是日子熬出的甜。我想,日后每一次品尝菱角的清甜,我的脑海里出现的,一定是今天采菱人们对生活最虔诚的躬身——那是生活最本真的重量。

▎融媒体记者:缪 凡 周瑞萌 顾一磊 唐启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