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德比”,徐州扬州续写“汉家羽林”荣耀
来源: 徐州发布
2025-07-27 17:38:00
“苏超”第八轮,徐州对战扬州,这也是江苏唯二曾建立过两汉诸侯国的城市直接对话。“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两千年后的今天,两支大汉的后裔即将在足球场上一争“大汉羽林”之冠。
西汉诸侯国示意图。
人尽皆知,两汉文化看徐州,其一是因汉朝开国依仗的是徐州丰沛集团,其二因两汉文化在徐州有较好的保留。但其实从西汉分封诸侯国起,扬州所在的地域先后建立过吴国、江都国和广陵国,两汉文化在扬州也有相当留存,只不过东晋后,全国各地文化都在扬州交融形成了独立的淮扬运河文化,使得汉文化不再是扬州文化的唯一元素。但要说江苏完整的汉文化遗风,徐扬二城缺一不可。
那些曾叱咤一方的诸侯国
西汉建朝初期,刘邦为稳固军功集团,实行“郡国并行制”。公元前201年,刘邦开始削夺异姓王封地扶持同姓王。废黜楚王韩信后,刘邦封其弟刘交为楚王,定都彭城(今徐州),建立楚国,辖东海、薛郡、彭城三郡。作为第一代楚王,刘交治楚期间,推行文治,楚国稳定发展。
前154年汉景帝时期,因晁错削蕃,第三代楚王刘戊与吴王刘濞串通,联军参与“七国之乱”,后兵败自杀。“七国之乱”平叛后,汉景帝为安抚宗室,同年改封刘礼(刘交之子)为楚王,仍都彭城,但疆域大幅缩减,仅保留彭城郡及周边数县,且受中央直接监管加强。刘礼之后,楚国历经刘道、刘注、刘纯等数代楚王,均为刘交后裔,传承至西汉末年。公元8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废黜诸侯,楚国被废除,彭城改为“和乐郡”,西汉楚国终结。
东汉彭城国、下邳国地图。
东汉明帝时期,为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于72年封皇子刘恭为彭城王,定都彭城,建立彭城国。刘恭在位46年,治下彭城国稳定。刘恭之后,彭城王爵位历经刘道、刘定、刘和等,均为汉明帝后裔。东汉末年,战乱频发,彭城国因地处中原战场,实际控制被军阀取代。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立曹魏,废除东汉宗室封国,彭城国终结。
再看扬州。
公元前195年,刘邦二哥刘喜之子刘濞平定英布叛乱有功,刘邦封刘濞为吴王,定都广陵(今扬州),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前154年,晁错削藩,与汉景帝有杀子之仇的刘濞借机发动 “七国之乱”,最终兵败被杀,吴国被废除。吴国废除后,汉景帝封皇子刘非为江都王,以东阳郡、故鄣郡置江都国,广陵为其都城。
西汉广陵国
前121年,汉武帝时期,江都王刘建谋反,江都国除。前117年,汉武帝封四皇子刘胥为广陵王,以广陵县周围数县置广陵国。前54年,汉宣帝时期,刘胥因“诅咒皇帝”畏罪自杀,广陵国除。前47年,汉元帝封刘胥之子刘霸为广陵王,复置广陵国。
王莽篡汉后,广陵国改江平郡。东汉建立后,改江平郡为广陵郡。公元58 年,汉明帝徙山阳王刘荆为广陵王,置广陵国。公元67年,刘荆因谋反罪被赐死,广陵国除,至此扬州作为诸侯国的历史结束。
那些同出一脉的汉代文物
文物是文化存在的最有力证明。徐州汉代文物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出土于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的金缕玉衣。这件金缕玉衣所用玉片均为新疆和田玉,质地温润,呈半透明状,最大的一片也不过9平方厘米,最小的不足1平方厘米,有的厚度仅有1毫米。整套玉衣共用4248片玉片,远多于其他出土的金缕玉衣。其制作工艺精湛,玉片形状多样,在四角或周边钻孔,单面钻,孔径极小,光金丝直径就有4种规格。
徐州狮子山汉墓金缕玉衣 来源:徐州文旅
狮子山汉墓金缕玉衣是目前所知使用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制作工艺最精美的金缕玉衣之一。其主人疑是第二代或第三代楚王,因为墓主人身处西汉早期,所以金缕玉衣的用料十分奢华。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扬州高邮天山汉墓中也出土了一件金缕玉衣。这座汉墓被确定为是第一代广陵王刘胥夫妇墓,因刘胥夫妇去世时已经接近西汉晚期,且刘胥为有罪之身,金缕玉衣的规格较徐州狮子山汉墓要低,玉片数量约2000片,因墓被盗,文物在出土时金丝已被抽走。
徐州狮子山汉墓镶玉漆棺,是西汉早期楚国玉器工艺的杰出代表,被誉为 “中华第一棺”。修复完整后的棺椁长280厘米,宽110厘米,高108厘米,使用的玉片总数达2095片。玉棺的制作工艺复杂,使用材料除玉外还有铜、金、银等。玉棺由棺身和棺盖组成,棺体木质髹漆,出土时棺木已朽,玉板则完整保存。棺的外壁镶嵌26件玉璧和8件圭形玉饰,内壁六面满镶玉板192块,玉板组成了美丽的几何纹图案。
玉棺在汉代使用者的身份基本是诸侯王和王后,因为原料、工艺、习俗等原因,楚国以外的其他地方使用比较稀少。扬州的广陵王墓则用了另一种汉代高等级的葬制——“黄肠题凑”。刘胥是汉武帝之子,汉宣帝念其祖父辈分,以王礼葬之,并允许他享用“黄肠题凑”式葬制。
扬州汉广陵王墓 张晨 摄
“黄肠题凑”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黄肠”指黄心的柏木,“题凑”指题头向内拼凑聚合而成的结构。扬州广陵王刘胥夫妇墓中的“黄肠题凑”以极为罕见的金丝楠木为构件,共有856块,每块大小尺寸不同,四面企口高低错落有序,全凭榫卯相连,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同类型墓葬中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大型木椁墓。“黄肠题凑”葬制等级高,使用范围小,流行时间短,仅在西汉时期较为常见,至东汉时因木材匮乏,被黄肠石代替,后逐渐绝迹。所以,扬州广陵王墓的“黄肠题凑”葬制具有极高的汉代文化研究价值。
“徐汉”“扬汉”的微妙差异
徐州出土了不少有代表性的汉代文物。如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金带扣,是目前国内西汉时期最精美、最先进的带扣,采用了钣金、压模、錾刻、抛光、掐丝、焊接、镶嵌等多种工艺,造型精美。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保存有1400多块汉画像石,其内容包括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等,如 “牛耕图”“乐舞图”“车马出行图”等。出土于徐州土山汉墓的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是珍罕的文房实用砚,代表了汉代制砚工艺的最高成就。
东汉“广陵王玺”金印 来源:南京博物院
扬州则有一批国宝级汉代文物。出土于扬州甘泉山二号汉墓的“广陵王玺”金印,由高纯度黄金制成,重122.87克,龟钮,印文阴刻篆书 “广陵王玺”,是东汉广陵王刘荆的佩印,也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枚汉代刘姓诸侯王的印玺。同样出土于甘泉山二号汉墓的错银铜牛灯,灯座为牛形,牛身通体错银饰纹,灯盘可转动,灯罩可开合,既能调节灯光亮度和照射方向,又能通过牛体腹腔将烟尘容纳,工艺精湛。这两件,现都属于南京博物院的十八件镇馆之宝。
从这些文物看,徐州和扬州的汉文化同出一脉,又各自具备各自的地域特征。比如,徐州出土的汉印多为楚王及其属官印,等级高,例如“楚永巷丞” 铜印、“楚中司空”铜印,均为楚国宫廷属官印,体现了诸侯国的行政体系。而定都广陵的西汉吴国一度富可敌国,甚至可以公开私铸钱币在全国发行,在六合冶山发现的汉“四铢半两”钱范,就是吴国开山铸钱的证明。
徐州汉画像石中的车马出行图。 来源:徐州文旅
总体上看,徐州作为楚国核心,延续了北方重礼制、尚玉器的传统,徐州的汉代文物强调宗教信仰与等级秩序,如玉棺椁象征“引魂升天”,汉画像石中车马出行图、拜谒图等彰显了诸侯王的政治权威。而扬州融合了南方的生活与工艺美学,扬州的汉代文物多与生活场景有关,如当地出土了大量生活用的汉代漆器,纹饰色彩精美,展现了贵族的宴饮娱乐生活。甘泉姚湾汉墓出土的东汉卡尺,是古人用于生产的一件工具,因为其与现在的游标卡尺极为接近,也被誉为古人具有“穿越性”的发明。
徐州与扬州对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既延续了中原礼制传统的厚重根基,又融入了江淮地域文化的灵动特质,共同勾勒出了汉代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在汉民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礼乐制度凝聚共识,以地域交融丰富内涵,最终铸就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展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背后的深层基因。
来源 |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