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网改造、道路提升……如皋城市建设怎样上新
来源: 如皋发布
2025-07-28 18:21:00
城市建设好不好,关键是要看广大市民生活是否足够便利和舒心。近几年,大家一定感觉到,如皋,这座大家熟悉的城市,正在一点一点发生变化。无论是升级步行骑车的路,清掉人行道障碍,还是修好河边绿道,升级老旧水管,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都是围绕大家生活中常常见到、常常遇到、常常烦恼的一些问题来展开的。如皋正以“民生视角”破解出行难题,通过“地上慢行+地下防涝”双网融合,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舒适、便捷、宜居。
“在看不见的地方下苦功”
地下管网是城市的“里子”,承载着城市运转的生命线与居民生活的基础保障。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更是将“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近年来频繁遭遇极端天气,如皋部分老旧市政管网设施不堪重负,造成区域短时积涝,给市民出行造成严重困扰。为彻底有效化解这一难题,如皋市住建局抢抓国债政策机遇,科学布局、系统谋划,在看不见的地方下苦功。全面启动易涝区域老旧管网更新改造以及片区水系畅通工程,奋力打造韧性城市新标杆。
“我市老旧排水管网更新改造的第一阶段施工已经基本结束,全市累计新增雨水主管网5532米、污水主管网1410米、给水主管网676米,经过梅雨季的检验,目前我市排水防涝能力已经明显提升。”如皋市城市建设管理中心排水科负责人介绍道。
本次改造重点在管网重现期、汇水分区、内通外畅等细节上精雕细琢,通过更新雨水与污水管网,升级排水系统,实现雨污分流收集处理,全面提升城市排水防涝的“代谢能力”。项目同步实施路面“白改黑”工程、线缆入地、绿化景观提升,致力将曾经被反复开挖的“拉链马路”蝶变为畅通美观的风景线,实现“一次改造、长期见效”,打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民心工程。
“让走路骑车同样顺畅”
入夏以来,怡年路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施工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改造施工,施工现场井然有序。
“怡年路是早春市民比较喜欢的‘白玉兰’网红路,常有市民拍照打卡,但此前两侧无人行道,存在安全隐患,今年我们借用绿地空间新增2.7米宽人行道,改造全长约550米。同时对弱电管线飞线问题集中整治,同步规范设置盲道等设施,确保市民出行更加安全舒适。”如皋市城市建设管理中心市政科工作人员介绍道。
“打通人行道肠梗阻”是如皋市城市建设管理中心“城市出行环境提质行动”的重点内容之一。随着城市发展,主城区部分早期建设的道路面临“成长的烦恼”,树根拱起、井盖杂乱、窄道卡喉、盲道断点等问题亟待解决。近年来,如皋先后实施了万寿路、宁海东路等16条主次干道人行道的“微改造”项目,累计完成人行道改造6.5公里,新改建盲道8.2公里,完善无障碍坡道35处,同步规范设置非机动车停车泊位、阻车石等设施,全力消除车辆乱停放等占用人行空间的现象,让走路骑车同样顺畅。
改造后的人行道不仅拓宽了50%通行空间,更通过采用透水铺装、压纹混凝土、防滑PC砖等新材料、新工艺,让每一步都走得安全、走得舒畅,实现菜场、学校、公园绿地和居民区的无缝衔接。这种从“让车走”到“让人享”的转变,重构着城市空间的人本逻辑,越来越多的市民在步行中感受到放松与宁静,身心也在其中得到了愉悦与释然。
“让城和人呼吸同频”
“放暑假了,我晚上经常和小伙伴沿着河边跑步、骑车,这种追风的感觉让人非常放松。”家住瑞景华府的陈同学开心地说道。走进如皋的绿道,以天为幕、与景为伴、移步换景,自然舒适、生活通勤、健身游憩的绿色步道已成为市民的休闲出行优选地。
近日,作为龙游河与外城河滨水绿道贯通的关键节点,宁海路至外城河段绿道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这标志着全长12公里的高品质滨水绿道实现全线贯通,不仅解决了龙游河滨水慢行路“最后一公里”的堵点,更成功实现了新老城区滨水空间的“横向串联、纵向通达”,显著提升了城市慢行系统的连续性与可达性。
“影梅桥桥下滨水绿道贯通后,市民可一直沿河步行,无需横穿影梅路,市民通行时间由原来的5分钟大幅缩短至半分钟。”如皋市城市建设管理中心园林科负责人介绍道,“这不仅极大便利了市民日常出行,更从根本上保障了通行安全,是落实‘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空间功能复合利用,在步道挡墙处巧妙嵌入休憩座椅,将原本消极的边界空间转换为积极的服务节点,城市出行从“走得了”升级为“走得安、走得畅、走得美”。下一步,如皋市住建局将持续提升绿道效能,丰富“绿道+”内涵,完善沿线服务驿站,织密绿色网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居如皋注入持续动力,让城和人呼吸同频。
“近年来,我们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身边事,坚持做到‘敞开大门做城建’,致力通过一件件民生实事提高城市宜居水平,不断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市住建局局长刘志俭说,将全面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锚定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聚焦“小切口”“大民生”,建设好有温度、有情怀的人民城市。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丁宏波
通讯员|杨广伟 田 园 苏 雯
来源|交汇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