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在促进共同富裕上作示范”,扬州“冲刺决胜‘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新闻发布会召开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29 17:01:00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从扬州获悉,为聚焦“走在前 做示范”重大使命和挑大梁“四个着力点”,加快推进“三个名城”建设的生动实践,引导和激励全市上下进一步坚定信心、鼓足干劲,该市围绕“聚焦‘四个着力点’ 全力冲刺决胜‘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主题举行系列新闻发布会。7月29日,围绕“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这一主题召开第4场新闻发布会。扬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周学军主持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场
回应百姓“上好学”朴素关切,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民
“上好学”是老百姓最朴素的期盼,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教育部门不懈的追求。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邵学云说,扬州开展新一轮中小学及幼儿园布点规划修编工作,有效应对学龄人口“排浪式”变化。实施8所中小学新(改、扩)建设项目,广陵经开区九年一贯制学校、育才小学福运门分校、生态科技新城实验中学等一批硬件好、环境美的新优质学校秋学期即将投用。成功设立扬州职业技术大学,全市本科高校资源得到扩充。实施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组建市区三大实体型义务教育办学集团,全市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比例达95.3%。深入推进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常态化举办“家长学校”。全域推进职业教育“双元制”改革,在全市职业院校遴选建设首批40个“双元制”专业。为特殊学生群体实施“一人一专班”式跟踪关爱。全市中小学幼儿园100%建成“清洁厨房”,推动11所校外供餐学校转为自主经营食堂,学校食堂100%接入市食品安全公众服务评价共享平台,实现“网上监管”“看娃吃饭”。下一步,市教育局将系统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职业教育“双元”驱动、高等教育提质扩容、强师兴教、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育优化赋能、教育现代化治理八项工程,更高标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高质量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更高水平办好教育民生实事。
现场发布
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转变
“民政部门将困难群体保障作为基础性工程,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转变。”市民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倩桦介绍,扬州出台《扬州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扩大“单人保”保障范围,提高低保家庭人均金融资产标准,明确低保标准应在上年度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30%~40%之间,2025年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月人均830元统一提高到月人均893元。出台《扬州市临时救助实施办法(试行)》,取消急难型临时救助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救助金额最高可达到30个月低保标准。建立社会救助“一事一议”工作机制,对因困难情形复杂等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现有救助政策难以解决的13种情形可通过“一事一议”解决。出台《扬州市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方案》,根据困难群体的不同需要,开展巡访探视、康复训练、送医陪护、助餐助浴助洁等服务,对3.2万低收入群体开展服务类救助需求摸排。开展为低收入人口购买医惠保、困难群众高温用电一次性补贴、低保单人户和特困人员住院照料护理补贴等慈善救助特色项目。连续4年引导慈善资金为全市低收入人口中的大重病患者等近3万人次购买“江苏医惠保”,减轻患病家庭的疾病医疗负担。
紧扣“好地方、好就业”主线,统筹推进稳就业促创业强技能提收入
市人社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何中甫表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增收是共同富裕的关键。市人社部门紧扣“好地方、好就业”主线,统筹推进稳就业、促创业、强技能、提收入等重点工作,为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筑牢根基。今年,扬州推出全国首部地方性高技能人才发展促进条例立法,出台《扬州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十条措施》,发布鼓励外地人员来扬就业、鼓励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等10条大力度政策举措,推动形成更加健全更加完善的就业支持体系。围绕“613”产业体系,聚焦重点企业,今年为6.11万家参保单位减收失业保险费1.1亿元,向3.8万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1.8亿元,向2711家企业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1080万元,为2409家企业落实“苏岗贷”60.3亿元。精准搭建企业与劳动者供需平台,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零工夜市进社区”等各类主题招聘活动429场,上半年采集发布就业岗位13.1万个。今年全市新增来扬就业创业大学生1.2万人,推动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1万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53万人。在全省率先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企业新型学徒1.7万人,相关经验在全省推广。推出高效办成“就业困难认定和补贴一件事”,探索打造人社“百事通”综合咨询专窗。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权益保障,持续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更好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益。
富民强村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扬州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实施富民强村行动,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市委农办副主任袁强华说,今年以来全市签约农业项目119个,其中亿元以上73个,实施列省农业农村重点项目90个,完成投资24.4亿元。围绕“一县一特色”发展县域农业产业,高邮成功申报农业农村部渔业绿色循环发展项目、上争中央财政资金1亿元,提升渔业绿色生产效能;优化仪征茶产业发展,推进扬州茶品牌提档升级。2024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607元,比2020年增长35%,年均增长7.9%。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保持双超省均。围绕“建成6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市级以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创成3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总数达300个”的工作目标,今年规划项目174个、总投资10.7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项目建设121个、进度达69.5%。
建成3个城市医疗集团和9个县域医共体,覆盖所有基层医疗机构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缪彦介绍,扬州持续加大医疗基础设施投入,市级层面,去年,市妇女儿童医院、苏北人民医院开发区院区先后落地投用;市中医院新院区、妇女儿童医院二期、市二院应急医学救援中心大楼、市三院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4个市级重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县级及农村地区,4家县级人民医院全部异地新建,“十四五”期间各地规划新建、续建了14个卫生健康项目, 20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部达到二级医院水平。疑难复杂疾病诊治方面,搭建了重点专科(学科)孵化中心,推动“临床新技术引进+科研项目配套”同步开展,形成“临床-科研-转化”的良性闭环。方便群众就医上,建成3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9个县域医共体,覆盖全市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可以直接为群众预约上级医院的专家门诊、检查检验和住院资源。
健全三重制度综合保障,不断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2024年全市医疗救助基金收入12825.5万元,基金支出(不含资助参保)10264.3万元,在健全三重制度综合保障、不断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费用负担等方面发挥了兜底保障作用。”市医疗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汪兆星表示,经相关职能部门认定身份后,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个人缴纳部分由各级财政给予全额资助,通过信息共享,确保救助对象及时参保、应保尽保。相比于普通参保人员,困难群众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由15000元降为7500元,各报销段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保障后,政策范围内门诊、住院医疗费用按不低于70%的比例救助,普通门诊救助限额1万元,门诊慢特病和住院共用救助限额13万元。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结报后,救助对象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个人自付费用控制在政策范围内住院总费用10%以内,不足部分由医疗救助基金补足。通过这些扎实举措,确保不出现因病致贫返贫情况。
通讯员 扬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