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镇江出台三年行动计划!

来源: 镇江发布

2025-07-31 15:35:00

近日

镇江市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

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

三年行动计划

(2025—2027年)印发

具体内容

和小编一起划重点

↓↓↓

镇江市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苏政办发〔2024〕39号)工作部署,深化全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以下简称智改数转网联),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主要目标

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坚持企业主体、场景牵引、需求导向,加快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赋能制造业降本提质增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到2027年,全市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水平进一步提升,规上工业企业基本完成智能化改造,中小企业全面实施数字化转型;培育省认定先进级智能工厂250家,创建国家认定卓越级智能工厂5家,力争国家认定领航级智能工厂实现突破;累计培育省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省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7个,争创省行业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争创省级以上万兆园区、工厂6个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智能工厂培育建设行动

1. 引导建设智能制造应用场景。推动企业围绕研发设计、计划调度、生产作业、质量管控、仓储物流、采购管理、营销服务等关键业务环节,部署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系统,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式赋能企业业务,夯实智能工厂建设基础。到2027年,累计打造应用场景2000个以上。(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数据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经开区、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均需各市、区人民政府,镇江经开区、高新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2. 推动智能化改造升级。滚动摸排建立重点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项目库,鼓励企业购置数控机床、智能检测设备、智能仓储物流等智能装备,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生产制造执行、产品数据管理及仓储管理等工业软件系统,实施智能化改造,跟踪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快建设快投用,支持一批智能化水平高、示范带动强、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到2027年,每年实施重点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项目200个。(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推进智能工厂梯度培育。构建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领航级智能工厂梯度培育体系,鼓励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普及推广基础级智能工厂;推动生产、管理等重点环节集成互通和协同管控,规模建设先进级智能工厂;推动制造各环节集成贯通和综合优化,择优打造卓越级智能工厂;鼓励龙头企业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智技术,探索培育领航级智能工厂。到2027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能车间改造全覆盖,自评达到基础级及以上、先进级及以上、卓越级及以上、领航级智能工厂水平的规上工业企业覆盖率分别为50%、20%、5%、1%,培育省认定先进级智能工厂250家、建成国家认定卓越级智能工厂5家、力争国家认定领航级智能工厂实现突破。(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数据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

4. 实施工业软件普及推广。围绕我市重点培育发展“四群八链”,遴选工业软件推广服务商,聚焦链群中小企业需求,面向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经营管理等重点业务领域,鼓励引导企业部署“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工业软件,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市工信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 梯次开展数字化改造。以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重点,加快数字技术普及应用,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开展设备及业务上云,到2027年,实现初始级及以上数字化转型全覆盖;推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多场景提升数字化水平,到2027年,实现规范级及以上数字化转型全覆盖;推动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集成级数字化转型,打造示范样本,到2027年,实现集成级及以上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行动

6. 夯实人工智能供给基础。加强数据服务支撑,开展数据攻坚三年专项行动,健全镇江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探索建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形成一批标志性、高价值数据产品;强化创新主体引育,引进人工智能领域重点企业,通过技术合作、人才招引等方式,培育一批有行业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企业;组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探索构建“企业发布需求、高校提供技术、政府给予支持”的闭环产学研用模式,加快关键技术突破。到2027年,培育1-2个行业应用大模型。(市数据局、市数据集团、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 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支持龙头企业开放应用场景,通过需求发布、供需对接、联合攻关等,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方与应用方深度合作,推动机器视觉、工业级人工智能算法、生成式AI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测、产品服务等环节创新应用,推广一批可落地可复制的典型案例。到2027年,打造不少于10个具备地方特色和示范效应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市工信局、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

8. 优化企业内外网建设。提升“双千兆”网络深度覆盖质量,高标准推动“信号升格”,全面提升5G网络服务能力,加快5G-A网络升级演进,推进万兆光网商用部署,打造万兆园区、工厂。鼓励支持工业企业升级内网,深化“5G+工业互联网”应用,构建新型工业互联网络设施,向核心生产环节深化拓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到2027年,累计争创省级以上5G工厂20家,省级以上万兆园区、工厂6个以上。(市通管办、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9. 加强智能算力设施建设。推进现有数据中心扩容升级,统筹基础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数据中心服务商、社会资本等各方力量规划建设智算中心。按需部署高效边缘计算中心,支撑低时延业务应用,推动“云边端”算力泛在分布、协同发展。探索发放“算力券”,依托江苏省一体化算力调度平台,构建省市两级平台创新运营模式,实现智算资源高效调度、灵活供给。到2027年,算力总规模突破4000PFLOPS(算力规模测算按半精度浮点数FP16算力进行统计)。(市数据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通管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10. 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梯度建设体系,引导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工业设备设施数字化改造,实现各项业务数字化管理,通过实时数采、上云用云、互联互通、集成分析等,优化经营决策;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和科技服务企业构建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集聚制造资源,开放数字系统接口,提高云化服务能力,提供成熟适用工业应用软件,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企业上云用平台;突破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平台企业拓展多行业类别、多业务领域能力,打造资源开放共享产业生态。到2027年,累计培育省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省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7个,争创省行业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数据局、市通管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工业信息安全水平提升行动

11. 完善网络数据安全防护体系。落实企业信息安全主体责任,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管理,指导推动企业自主定级、定级核查、能力提升,提高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管理能力;引导企业梳理识别重要核心数据,建立健全数据分类分级保护能力;依托省工业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动态监测工业信息安全风险漏洞,市、市(区)联动处置,加快风险预警、企业优化、结果反馈闭环工作流程;强化培训指导,增强企业安全防范意识,提升工业信息安全机构支撑能力和产品供给,每年举办工业信息安全培训和攻防演练活动。(市工信局、市委网信办、市通管办、市财政局、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2. 试点推广网络安全保险服务。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促进网络安全保险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精神,鼓励保险服务机构开发多元化网络安全保险产品,发挥专业优势,联合网络安全企业、基础电信运营商等加快网络安全保险与网络安全服务融合创新。鼓励企业积极利用网络安全保险工具,降低网络安全风险损失,提升网络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安全防护能力。(市工信局、镇江金融监管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发展环境完善提优行动

13. 促进智能装备和工业软件研发应用。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深化产学研用联合创新,加强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网络传输模块等在重大技术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应用,提升装备运行灵敏度、稳定性、可靠性,发展工业母机、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检测装备等整机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实现装备品种、规格、技术参数等重大突破;编制工业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供给清单,鼓励软件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制造业龙头企业开展关键软件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模型即服务新模式,提升软件开发及运维的智能化水平,打造优秀产品和解决方案,在智能电气、船舶海工、汽车及零部件等重点行业率先推广。到2027年,推广优秀工业软件产品30项。(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4. 壮大数字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强化人才政策赋能,加强智能制造领域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复合型技能人才引培力度。鼓励和支持国家级、省级数字经济卓越工程师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优秀数字经济工程技术人才。支持在镇高校建立智能制造学科专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加强应届毕业生、在职人员、转岗人员培训,培育数字工匠、数字工程师等技能型人才。实施全市制造业产业人才培训计划,开展专家指导和辅导培训,定期组织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一线员工参加精益运营、精益生产、数字技能应用培训,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认知,提升数字素养。(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工作统筹协调。市级部门间加强政策协调、工作协同、信息共享,统筹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发展相关工作。常态化开展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水平监测,每年组织1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通用能力自评估。每年分解目标任务,推动重点工作落地落实,各市、区人民政府和镇江经开区、高新区管委会负责本地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推进工作,确保各项举措见行见效。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国家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再贷款、省制造业贷款贴息等政策,释放叠加效应,支持企业智能化升级。积极统筹各级专项资金,支持智能工厂建设、工业互联网培育、企业智能化改造等,对省认定先进级智能工厂、国家认定卓越级智能工厂、国家认定领航级智能工厂分类给予资金奖励;支持第三方机构服务企业智能工厂建设相关工作,对相应服务费用给予一定补助;对万兆园区、工厂分类给予资金奖励,对省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给予资金奖励;支持工业企业购买网络安全保险,对保费给予一定补助;支持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对重点智能化改造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各市根据自身财政能力参照执行。

(三)营造良好发展氛围。持续遴选发布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典型案例,为企业提供参考路径,拓宽发展思路;开展标杆企业观摩活动,组织企业赴智能工厂观摩,现场看、现场问、现场学,激发企业升级改造内生动力;组织政策宣传解读、申报专题培训等活动,帮助企业理解政策、用好政策、享受政策,切实提高“获得感”,浓厚全市智改数转网联发展良好氛围。

一图读懂

↓↓↓

来源:镇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