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灌南:甘做“勤务兵”的“小陈”暖人心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01 11:45:00
“老哥,当过兵的人,有什么坎过不去?坐下慢慢说,喝口热茶。”在连云港市灌南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办公室里,陈传龙笑着将一杯热茶递到情绪激动的老兵面前。他鬓角已染霜华,身板却依然笔挺如松,眼神里透着老兵特有的坚毅与温度。64岁的他依然是全县96名企业军转干部和困难退役军人最信赖的“勤务兵”。
老兵知心人,服务一线显担当
陈传龙
陈传龙的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张张醒目的“目标服务清单”。这不是普通的任务表,而是老兵们急难愁盼的“作战地图”。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需要被托举的人生。
今年春天,80岁的老兵王进生红着眼圈推开陈传龙的门。老人唯一的女儿躺在医院,相依为命的外孙女又突发疾病离世。“这日子……太难了。”王进生哽咽难言。陈传龙的心猛地揪紧。他迅速核实情况,协调局里特事特办。没过几天,一笔承载着组织关怀的慰问金便送到了王进生布满老茧的手中。陈传龙深知,帮扶要快,更要准,得让温暖真正滴灌到干涸的心田上。
对92岁的周友桂老人而言,陈传龙就是一双“腿”。老人儿子残疾,儿媳有智力障碍,膝下还有三个年幼的孙子,生活步履维艰。每当周老需要到县城体检、办理银行业务,一个电话打来,陈传龙的车总会准时出现。挂号、填单、搀扶上下车……陈传龙干得一丝不苟。身边人常打趣:“您这专车服务,五星级标准啊。”他只是笑笑:“老兵年纪大了,出趟门不容易,我只是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
陈传龙看望慰问退伍老兵
一本“活档案”,情暖老兵心
“2019年我刚接手时,全县有126名企业军转干部,如今还剩96名。”谈起这些日渐凋零的老兵群体,陈传龙语气里带着沉甸甸的责任与牵挂。他的心里装着一本厚厚的“活档案”——每一位老兵的姓名、住址、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实际困难,他都了然于心。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源于他日复一日的用心丈量。
这份深厚的“家底”,从他在民政局工作时就开始积累。那时,他就坚持每天为退休老干部送报上门、传递信件。看到老人手机卡顿,他顺手清理内存;发现小家电罢工,他挽起袖子当起维修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让他走进了老兵们的家门,更走进了他们的心门。如今在事务局,他依然保持着“串门”的习惯。老兵们见到他,从不客套地叫“陈主任”,一声声亲昵的“小陈”,是跨越年龄的信任,是对他工作最朴实的认可。
岁月回响,忠诚铸就的底色
老兵服务老兵,血脉深处是同一种忠诚的共鸣。陈传龙如今对老兵们这份深沉的理解与担当,其源头,深深烙印在他过往四十几载扎根灌南、服务奉献的岁月里。
回溯陈传龙的足迹,那份滚烫的初心清晰可见。2004年至2014年,整整十年,他是灌南县烈士陵园的“守护者”。初到陵园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揪心:只有两间破败的小平房,阴暗潮湿的骨灰堂里,冷清地存放着十几个骨灰盒,纪念设施年久失修,荒草丛生。面对这片承载着英魂却近乎荒芜的土地,陈传龙骨子里军人的责任感被瞬间点燃。
为了让散葬在灌南各乡镇的烈士遗骸得以集中、庄严地安息,灌南县发起了“慰烈工程”,陈传龙带领同事们踏遍了灌南的乡野角落,走访老人、查阅档案、联系烈属,只为让无名者有名,让牺牲者归家。在清明前十天的关键期,为了确保工程如期完成,他带领同事们徒手搬运沉重的石碑,双手常常被磨破出血。每一块墓碑上的碑文——烈士的姓名、年龄、所属部队、牺牲时间——他都反复核对,确保准确无误,不容丝毫差错。最终,427位烈士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庄严“归队”,长眠于修缮一新的陵园。
在陈传龙的故事里,忠诚并非抽象的口号。它是为无名烈士拂去碑前尘埃的双手;为困境老兵奔波协调时额头上沁出的汗水;是电话那头老兵们一声声踏实可靠的“小陈”;更是他办公室里那杯永远为战友准备好的热茶。当一位位白发苍苍的老兵紧紧握住陈传龙的手,那传递的不仅仅是温度,更是穿越时空的战友之情和无言的信任。
通讯员 张文华 孙荪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