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抗战老兵王承坚:穿越硝烟的卫生员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01 21:33:00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客厅中央,96岁的抗战老兵王承坚精神矍铄,他身着新四军军装、头戴新四军军帽,对着镜头深情唱起那首熟悉的《打靶归来》。
1930年5月,王承坚出生于海安市雅周镇(当时属泰县雅周地区)。这片土地是革命老区,红军的故事伴随着王承坚的成长。13岁上小学时,一位身为共产党员的老师深深影响了他,恰逢雅周庄民兵组织成立儿童团,在这位老师的启蒙下,王承坚毅然加入,开始协助民兵进行抗日活动,革命的种子悄然萌芽。
1945年5月,新四军苏中三分区卫校征兵的消息传来,16岁的王承坚积极报名,成为了一名卫生员,进入卫校学习战地救护知识。自此,战场上多了一个背着急救包、匍匐在弹坑间抢救伤员的年轻身影。“
在医院里,我主要负责换药,每天上午下午忙个不停。”王承坚回忆道,“那时的条件极其艰苦,蒸馏水、生理盐水都是我们自己想办法制作,器械非常简陋。即便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我们依然完成了大量救治工作。”
抗日战争异常残酷,王承坚曾亲眼目睹过日本侵略者烧毁小学、庙宇,烧杀抢掠的暴行让他对侵略者充满了刻骨的仇恨,也锻造了他坚强的意志。“我记得清清楚楚,1945年8月15日,卫校领导让我们静下来,宣布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日本无条件投降了!听到这个消息,我们激动地把帽子抛向空中,互相拥抱,放声高喊:‘我们胜利了!’”
抗日战争胜利了,解放战争的烽火又起。1946年11月,王承坚被分配到如皋独立团担任医务员,随军转战的日子里,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有一次,我和一位战友并肩冲过一片200米的开阔地,敌人在后面紧追不舍。突然一声枪响,他就在我眼前倒下了……敌人就在身后,我只能继续向前冲锋。”来不及恐惧,冲到部队集合点,他便立刻投入抢救伤员的工作。
直至1950年底,王承坚一直在战斗部队工作,经历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厦门战役等多次大大小小的战役。枪林弹雨中,他一次次勇敢地穿梭,将负伤的战友从死亡线上拉回。
新中国成立后,王承坚随部队在哈尔滨担任实习医生。1967年,他转业回到家乡海安,继续在卫生战线默默奉献,直至1990年离休。如今,天气晴好的清晨,王承坚总喜欢带着相机出门,捕捉日出的壮丽景象。这个爱好,源于他军旅生涯中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在淮海战役对杜聿明军团发起总攻的那个清晨,他看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映照着奋勇冲锋的解放军战士,那景象无比震撼。然而,当时没有设备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这成了他心底的遗憾。直到五十年代,他终于拥有了人生第一台相机,开始钻研摄影,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离休之后,王承坚经常向年轻一代讲述那段峥嵘岁月,教育他们铭记历史,他说:“年轻人要接好老一代的班,把中华民族的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这位从战火中走来的卫生员,用他的一生践行着信仰与责任,他的歌声与故事,正是那段不朽历史最鲜活的回响。
通讯员 杨余燕 陈天航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