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民族管弦乐《江风海韵》将在南通上演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02 18:20:00
由中国音乐学院倾力打造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原创新作《江风海韵》将于2025年8月隆重推出。作品以江苏地域文化为魂,融合“地理空间”与“历史时间”的双重视角,立体展现江苏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新声。
本作由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王旭东策划,作曲系主任高缨教授任项目负责人。创作团队由著名作曲家张朝领衔,汇聚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80后”中坚力量——谢文辉、温展力、王东旭、商沛雷、贾悦,并特邀青年作曲家郑阳、黄凯然加盟。
主创作曲家团队两次深入江苏田野采风,扎根传统沃土,对全省各地域、各类型的代表性传统音乐进行了深度挖掘与系统梳理。他们巧妙运用民族管弦乐的丰富表现力结合当代作曲技法,对传统音乐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这部作品以宏大的篇幅展开叙事。音乐画卷贯穿苏南、苏中、苏北,从序曲《水墨江南》徐徐铺陈,以气势磅礴的《江风海韵》作为终章,扣响时代主题。创作以展现江苏文化为整体布局,各乐章独具特色。正如张朝老师所言,创作旨在“既突出八位作曲家各自的‘脉搏与心跳’(个性化表达),又将其统摄于宏大的文化概念和审美哲学之下”——即对江南文化、中国传统美学与当代精神的诠释。
这种独特的叙事构建,彰显了创作团队对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具备整体性的思考,也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作曲家在处理传统与现代、个体与整体关系时的深谋远虑。作品超越单一主题的贯穿,转而寻求更深层次的文化连接来实现内在统一。“江河入海”的壮阔意象,生动隐喻着文化的交融与汇聚,成功实现了“大写的江苏文化”这一宏观文化概念的音乐化表达。它不仅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活化”与“再生”的有效途径,更奏响了一部跨越时空的江苏人文交响画卷。
从项目策划到首演历时两年,期间得到了江苏省委宣传部、南通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江苏艺术表达,《江风海韵》不仅是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探索中国民族音乐当代创新发展路径的重要实践,更是学院响应国家文艺方针的战略性行动。
谈及创作初衷,项目策划人、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王旭东阐释了作品肩负的三重时代使命:“其一,响应国家文化战略是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创作‘扎根人民、讴歌时代’。江苏作为长江经济带与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区域,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样本。以音乐书写江苏,就是在谱写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其二,强化传统音乐的当代表达。江苏传统音乐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吴韵汉风交汇,地域多元性显著,极具挖掘价值。然而,如何通过系统性创作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推动创造性转化与发展,赋予传统音乐新的时代感和生命力?这既是艺术创新的内在要求,更是高等音乐院校履行文化传承使命的学术担当;其三,提升社会服务能级与文化影响力。地方文化部门曾多次呼吁:‘亟需专业力量提升本土音乐资源的价值’。《江风海韵》正是以民族管弦乐为载体,搭建起传统与现代、学术与地方的对话桥梁。”
这是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继《春归》《水浒》《丝路回想-敦煌》《国韵》主题创作之后推出的又一新作品创作项目。作曲系立足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全局战略,践行本土文化的创作、实践与教学理念,汲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作为滋养之源,精心培育并促其茁壮成长。王旭东书记强调:“作曲系作为高等音乐院校的核心院系,其使命远不止于课堂教学。这要求我们必须将有组织的主题创作纳入学科建设的战略层面。”
成功创作并上演一部兼具深刻思想性、高度艺术性与鲜明时代性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其本身即是艺术学科领域一项原创成果,对作曲系创作实践与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作曲系主任高缨谈到:“近年来我们成功探索了一种以高水平、原创性创作项目为核心引擎,深度整合“教学、研究、创作与实践”全环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对作曲系人才培养构建高水平实战平台,深扎创作观,深化传统音乐认知度,锤炼融合硬功夫,锻造复合软实力,创新育人新模式。为培养扎根中国大地、深谙传统文化、掌握现代技艺、具备国际视野、心怀人民情感的新时代卓越作曲家,铺设了一条坚实而富有成效的路径。”
《江风海韵》将于2025年8月1日19:30在江苏大剧院隆重首演,由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倾情演绎,著名指挥家彭家鹏执棒。随后,作品音乐会还将于8月3日在南通大剧院精彩再演。
《江风海韵》基于深入的田野采风、严谨的学术研究与精心的创作,不仅是一场献给江苏大地的深情文化礼赞,更是立足新时代,回应国家文化战略命题的时代华章!期待它华彩绽放!
通讯员 石莹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