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聚焦四个“聚力”,展现“挑大梁”担当
来源: 常州发布
2025-08-04 15:17:00
在全市挑大梁,在全省当先行,在全国占前位。上半年,常州市武进区奋力答好“武进之问”,持续完善“95X”产业体系,勠力攻坚项目“双进”,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好。武进区委书记沈东在接受常州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江苏在挑大梁上要把握好“四个着力点”,这既是方向也是使命,既是目标也是路径。下半年,武进将按照江苏省委、常州市委全会部署,聚焦四个“聚力”,在全省全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武进担当,奋力打赢“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收官战。
武进
聚力产业科技创新
锻造新质生产力“硬核支撑”
武进将依托常州科教城、龙城实验室等资源,联动中以常州创新园、南大未来技术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加快武高新、西太湖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培育及科创资源集聚,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夯实传统产业底盘,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企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以项目“双进”为抓手,深化市场化招商,力争年内在超100亿元、超50亿元项目上有新突破,在新型智能微电网、新型储能等“新蓝海”加快量产,形成产业高增长“爆点”。
加快构建“链主企业领衔、科研院所支撑、链上企业协同、科创人才荟萃”的创新联合体,深入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工程,力争到2029年完成超千亿企业2家、百亿企业15家、十亿企业113家的目标,构建创新领军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金字塔形”培育梯队,构筑融合创新“高原”。
聚力深化改革开放
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引擎”
武进长期承担着许多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将继续吃好“改革饭”、走稳“开放路”。
在构建“大改革”工作格局上,聚焦42项重点改革项目,以“专班+清单”模式推进,年内实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改革一体化闭环,力争完成15个“阳光信托”小区试点,国企改革向着“实体化、市场化、集团化、混合化、法人化”目标推进。
试点农房更新、城中村自主更新、园区更新,确保建成4个农民自建区、6个村庄原域农房集中提升试点,盘活存量低效用地5050亩,力争推进17个园区更新项目。
在推动深层次对外开放上,实施“外经贸稳中提质十大护航行动”,鼓励企业“走出去”,引导外企增资扩产,确保全年外资到账稳居全市第一方阵。在打造高标准营商环境上,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优化服务体系与诉求响应闭环,实施“专利护航行动”,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聚力落实重大战略
扛起现代化建设“更强担当”
武进作为全市经济体量最大的板块,有责任为全省全市多作贡献。
将围绕“十五五”规划编制,广泛征集民意,深度融入区域一体化,全面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用好武进(上海、深圳)国际创新中心,推动跨区域合作项目落地;推动常泰铁路纳规,推进盐泰锡常宜铁路、丹金高速等重点工程,做好援疆、援陕等对口支援工作。
全力织牢安全“防护网”,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推进“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攻坚PM2.5和臭氧浓度“双降双控”;统筹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近零碳园区等试点,严守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
聚力探索共同富裕
绘就高品质生活“幸福画卷”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武进将攻坚太湖综合治理,深化“1+8+5”治理路径,确保太湖湖心区水质稳定在Ⅲ类、滆湖水质稳定在Ⅳ类,同步推进支流支浜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系统性改善水环境。
城乡融合发展上,以城市更新为指引,结合土地二轮延包、城中村改造等机遇,纵深推进城乡环境大整治,全面提升全域环境品质;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深化“强村公司”建设,年内培育1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消费提振方面,持续擦亮太湖湾音乐节等品牌,促进文旅商体深度融合,激发市场活力。
公共服务升级同步发力,力争新建3家省级“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开发就业岗位10万个、新增城镇就业2.6万人;实施“资源优配”等工程,回应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建成3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功能中心、20家甲级村卫生室,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与特殊困境儿童帮扶机制,建强区镇两级综治中心,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来源:常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记者: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