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孩子”,回扬州了!
来源: 扬州发布
2025-08-04 16:35:00
8月3日上午,高邮市送桥镇南茶村,大红气球高高飘扬,道道红色拱门鲜艳夺目,全村男女老少笑容满面,早早地就站在村头翘首盼望着。随着欢快的锣鼓声由远及近,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起,在众人热切的目光中,阔别家乡65年的“国家的孩子”马丽萍,踏上了这片魂牵梦绕的故土。
时光流转,家国振兴。一个曾经充满悲愁的家庭,如今一扫阴霾,过上了幸福生活。而今天,小女儿马丽萍的回归,更是让这个家圆了多年的团圆梦。
幸与不幸交织:
成为“国家的孩子”
1958年6月,马丽萍在高邮出生,她上面还有两哥一姐。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家里穷得揭不开锅。75岁的哥哥陈德田回忆:“那个时候,父母把她送到上海,希望有好心人家收养,有个活路。”
后来, 马丽萍被人送到上海孤儿院。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孤儿院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在党和政府关怀下,3000多名孤儿从上海、江苏等地被送到内蒙古自治区,在草原牧民抚养下长大,写就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一段历史,他们因此被称为“国家的孩子”。马丽萍正是其中一员。
他乡故乡交错:
在思念中成长
1961年2月,马丽萍被当地的爱心夫妇收养。“当时收养的条件很严格,养父在发电厂工作,养母在皮革厂工作,两人没有孩子,经过层层审核才获准。”她说,养父母一直把她当作“手心里的宝”,“从小就有皮鞋、大衣穿,吃的穿的都挑好的。”
新环境新家庭,一方面成为她健康成长的沃土,另一方面也悄然埋下思念的种子。“以前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家属院里面,彼此之间都很熟悉,从大家的只言片语间,我很早就知道自己来自南方。”马丽萍说,“虽在草原长大,但对亲生父母和家乡的思念从未停止。思念的同时,我一直心怀感恩,感恩草原上的父母养育我成人,感恩这片土地给予我温暖和思念的力量。”
兄妹双向奔赴:
梦想如愿以偿
2006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国家的孩子”相聚。此后,他们多次组织去南方寻亲,马丽萍也在其中。她先后到过南通、杭州、无锡等地,仅无锡就去过三次,“寻亲十多年,屡败屡战”。
在家乡扬州,她的亲人也一直没有放弃。“每每想到她,父母就流眼泪,并多次设法寻找。去世前,双亲还留下遗言,要我们把妹妹找到。”陈德田说,“这些年,我们兄弟姐妹心里都揣着这个念想,逢人就打听。”
梦想的实现,总与时代分不开。随着科技飞跃发展,先进的基因检测显示,马丽萍的家乡是扬州。在内蒙古锡林浩特警官和高邮阳光寻亲服务团志愿者的帮助下,整整排查了五代人,今年3月DNA比对成功,结合背景调查,公安机关确认马丽萍与哥哥陈德田、陈德朝,姐姐陈叶香符合全同胞关系。
“好消息传来,我们一大家子几乎都一夜没合眼,把照片翻出来看了又看,总觉得照片里的她,眉眼间都是咱家人的模样。”陈叶香说。
故土重逢:
发出“草原儿女”邀约
归心似箭!得知确切消息后,马丽萍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携手11位内蒙古的亲人,从锡林郭勒盟一路自驾1600多公里,风尘仆仆地赶回高邮认亲。
在送桥镇南茶村陈家,为了迎接马丽萍的归来,家人们可谓用心至极。一道道绵延的拱门,家门口精心铺设的红地毯,还有那无数张热切期盼的笑脸,热气腾腾的汤圆……
马丽萍眼中闪烁着幸福的泪花,动情地说:“我希望家乡人民都能到内蒙古草原看看,去看看我生活的地方,去领略那广袤无垠的大草原风光。”
“亲情的力量可以跨越时空,民族团结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困难。这份团圆,是对过去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全新展望。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团圆,更是民族团结的伟大胜利,彰显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扬州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副会长薛鹏表示。
通讯员 杨凤荣 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程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