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丹徒这一技艺一度“消失”,如今“重现江湖”!

来源: 微丹徒

2025-08-06 22:51:00

江风拂过高桥镇

社区教育中心的排练场内

竹骨绸缎扎制的彩船轻盈摆动

船娘红衣翩跹,艄公蒲扇轻摇

吆喝声与鼓乐交织——“破浪喽!”

一呼百应间

水乡的欢腾穿越时光

再度跃动于2025年的盛夏

眼前这艘“荡湖船”以竹木为骨

周身覆满流苏彩缎

船头红绸随风轻扬

艄公在前执桨划动

与风浪搏斗的雄姿引来阵阵喝彩

一场江南水乡的劳动画卷在舞步中淋漓展现

这支由数十名队员组成的荡湖船舞蹈队

正是高桥镇社区教育中心

耗时两月精心打造的成果

队员从妆容到舞步,从道具使用到民歌对唱

无一不反复推敲

他们以业余时间全心投入排练

只为让这门扎根乡土上百年的艺术

在当代舞台上重绽光华

早年高桥镇的荡湖船文化表演

荡湖船这种艺术表演的神韵

早已沁入高桥的血脉

它的起源可溯至百年之前——

彼时的高桥沙洲先民

泛起小舟

以日常生活中为灵感来源

通过自己的创意编写了一首首代代传唱的歌谣

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深情

成为节庆不可或缺的欢歌

上世纪,高桥乡民们

借荡湖船抒发拥军爱国之志

艄公头戴草帽、腰扎红带

船娘红衣绣鞋的经典扮相

是几代人心中的年味符号

正如老艺人回忆:

“腊八一过,锣鼓声起,

全村人就盼着荡湖船上庄演出!”

但时代变迁

传承之路并非坦途

随着公路网络铺展,农渔舟楫渐退

与之共生的船艺匠人也所剩无几

高桥曾以打造农船闻名

而今仅余三位老师傅通晓全船制作工艺

而荡湖船表演者同样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

“会唱会舞的多是白发人,

早年间镇上组织过几次表演,

现如今大都没人唱了。”

这其中的遗憾与焦虑

高桥镇社区教育中心负责人吴瑞祥深有感触

荡湖船悄然“消失”的这几年间

吴瑞祥亲历非遗传承的寒冬

当他看到周边地区的传统民俗

正在舞台上散发光彩时

曾彻夜难眠:

“全镇只剩三位老师傅会造传统农船,

荡湖船表演者平均年龄超70岁,这可怎么办。”

面对挑战

以吴瑞祥为首的高桥文化工作者

选择主动破局

这位来自外乡的文化守夜人带着笔记本

奔走于老艺人的院落

记录下每道工序的力学原理与审美

他带领社区教育中心组织文艺骨干遍访老艺人

复原角色造型、梳理动作体系、钻研竹编船艺

令传统绝技重获新生

当竹篾在老师傅指间发出脆响

老船匠弓着腰

将最后一道竹骨扎进船架时

吴瑞祥的手机镜头已聚焦了整整3天

在这些抢救性拍摄的影像里

老师傅颤巍巍示范“荡湖船”传统步法

表演不多久就要停下来喘息一下

正是这一幕,促使他开始组建

高桥镇荡湖船舞蹈队——

十几名队员中既有古稀传承人

年青一代的文体工作者

经过大家夜以继日的共同钻研

队里第一艘由舞蹈队成员们

自掏腰包打造的荡湖船诞生了

第一次彩排、第一次重回大众视野......

即便唱词和动作还需打磨

但希望的曙光已经悄然在江面洒下

更富远见的是

高桥社区教育中心正探索

新的的融合路径——

计划将荡湖船文化打造成有趣的校本课程

还积极建议在文体活动加入荡湖船的表演环节

让更多的高桥居民

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船文化的魅力

艄公的蒲扇划过盛夏空气

船娘的绣鞋踏响青砖地面

那曲《荡湖船》小调——

“小呀么小湖船呀,荡呀么荡起来呀”

不再只是老辈人的低吟

而化作新一代舞者足下的节奏

作为水乡文化的活化石

荡湖船从沙洲先民的生活中驶来

最终停泊于高桥人守护乡愁的港湾

当年轻队员系上红绸带

握紧竹船帮时

他们托起的不只是一艘彩船

更是江岛千年不息的生命律动

这份踏歌而行的力量

正牵引着传统穿越时光

驶向更辽阔的未来!

文字 /  北执

素材 /  北执、高桥社区教育中心

投稿邮箱:weidantu@163.com

“微丹徒”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