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苏港澳台青年携手共探南京文化瑰宝,有怎样的体验

来源: 交汇点

2025-08-08 08:07:00

8月6日下午,60余名来自江苏、香港、澳门、台湾的青年学子齐聚南京,参加“非遗焕新 青春同行——苏港澳台青年非遗传承保护活动”,共同探访南京城墙博物馆与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在千年文明印记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

城砖铭文里体会百年匠心

在南京城墙博物馆,一块块铭刻着工匠姓名的明城砖,无声诉说着南京城墙屹立六百年不倒的奥秘。讲解员介绍,明城墙采用“物勒工名”制度,每块砖均标注工匠、监造官员等信息,确保质量可追溯。这一严苛的质量管理体系,让南京明城墙成为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城垣。

“原来范蠡和南京建城还有这样的渊源!”来自南京大学的鲍静仪同学感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命范蠡在南京长干里筑“越城”,成为南京主城区有明确记载的最早古城。而明城墙则在此基础上,将南京的城建史推向巅峰。

来自香港大学的钱辛之同学在“城砖铭文百家姓”互动屏前兴奋地找到了与自己同姓的明代工匠。“这位工匠可能和我的祖先是一家人,这种跨时空的连接太奇妙了!”他指着青灰色的城砖说,“这些铭文不仅是历史档案,更是中华工匠精神的见证。”

大报恩寺体验非遗之巧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笔下的金陵盛景,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得到生动诠释。这座始建于东吴赤乌十年(247年)的千年古刹,历经东晋、南朝、明代的重修与辉煌,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地标。 青年们跟随讲解员,了解了大报恩寺的前世今生——从三国时期的建初寺,到明代永乐帝敕建“天下第一塔”琉璃宝塔,再到近代战火中的损毁与如今的遗址保护。当得知大报恩寺已于2012年列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现场还邀请非遗传承人为青年们传授金陵金箔锻造技艺。在传承人老师的手把手指导下,青年们利用金箔胶,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把薄如蝉翼、软似绸缎的金箔贴到的小葫芦上。“真漂亮,我要把它挂在我的书桌前。”来自澳门城市大学的江丽娜同学看着自己亲手做出的“金葫芦”,开心地拿出手机秀起了自拍。特地从外地赶来参加活动的苏州大学硕士生汪一凡说,下个月,她将赴土耳其开展文化交流,教授中文并传播中华文化。“大报恩寺曾是中外文明对话的见证,今天,我们青年一代也要做文化的使者,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秦淮河边感受时尚夜生活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当天晚上,青年们来到热闹的夫子庙,夜游秦淮河。当逛累了,走进KFC想购买几杯冰饮凉快一下,他们发现,这里的购物支付真的是异常便捷:下载中国银行数字支付业务应用,轻轻松松“嘀”一下即可完成。

据悉,在接下来的四天里,这些来自苏港澳台的青年学生们还将走进无锡、南通、常州,寻访非遗传承人,共同探索非遗保护,做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与传播者。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肖秋/文 赵亚玲/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