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科技与人才“双向奔赴” 构筑融合创新“强磁场” 2025年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合作大会召开

来源: 镇江发布

2025-08-10 16:25:00

盛夏的镇江,万物竞秀,创新潮涌。

当前,镇江正处于向新而行、加速奔跑的关键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视创新、渴求人才。

高校院所专家团队与科创企业密集对接,实验室与生产线加速融合,一张张技术合作意向书接连签署——这是镇江科技与人才“双向奔赴”的日常图景。随着2025年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合作大会暨第三届金山英才周开幕活动举行,这座城市的创新脉动愈发强劲。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镇江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聚力创新引领产业强市不动摇,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矢志不渝推进科技与人才双轮驱动、同频共振,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镇江新实践注入更强动力。

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强调,增强科技创新生态的聚合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化科技金融供给,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厚植城市发展比较优势。镇江市委副书记、市长徐曙海要求,深入推进科技评价改革,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使用体制机制,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推动更多创新资源汇聚镇江。

山水名城镇江。石小刚 摄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镇江深谙此理,始终坚持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地位,统筹好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优化工作格局中涵养人才生态。

从“政策配套”升级为“战略重构”,镇江坚决贯彻党管人才原则,以“长三角产才城教融合发展福地”为总定位、人才“镇兴”行动为总抓手、“人聚镇江 才享荣光”为总品牌,高位谋划、一体推进——

“1+2+3+N”人才政策体系落地落实:在人才“镇兴”行动总体意见统领下,全市深入实施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育的“金山英才”计划和青年人才集聚的大学生“聚镇”计划,配套校地合作、产业链人才赋能、青年人才“归雁”、培育壮大“新农人”等针对各类人才的精细化政策,同步实施一揽子政策落地保障举措,确保人才享受政策“一应俱全”“一路绿灯”。

在人才政策加持下,鱼跃集团汇聚来自剑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顶尖学府的50多名高层次领军人才,5年内两获“金山英才”顶尖人才(团队)项目,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慧创医疗的汪待发、金合能源的金翼等“金山英才”计划人才,持续攀登行业高峰,成功入选省“333工程”。“金山英才贷”金融产品累计授信达10.06亿元,江苏磁谷科技企业负责人真心点赞,“像是一场及时雨,为我们提供了低成本的资金支持,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政府对人才企业的坚定支持”。

镇江以“杀鸡宰羊宴人才”的最大诚意集聚各方英才。人才“镇兴”行动实施4年来,市县两级人才投入年均增幅超20%,倾力打造人才汇聚“强磁场”:全市累计引进大专以上大学生15.9万人、培养高技能人才2万人,在镇高校毕业生留镇率从“十三五”末的19%上升至去年的24%,人才倍增效应逐步显现。截至2024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已达70.82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达6.99万人,分别较人才“镇兴”行动实施前增长15.3%、26.4%。

围绕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镇江推动龙头企业联合知名高校院所、行业组织,在全省率先组建关键核心技术人才攻关联合体18家,由2名院士和16名省级以上人才领衔,为企业攻关技术难题36项,入选全国人才工作30个最佳创新案例。

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张娟指出,聚焦产才融合,更大力度引育紧缺人才。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人才服务,让人才在镇江安心、安身、安业。

精准施策,人才支撑新质生产力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断提升。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从全国第55位大幅跃升至37位、连续5年位列全国40位左右,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位列全国第32位。

携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慧创医疗持续研发试错,最终攻克亚洲人黑头发覆盖脑区快速精准成像的世界难题,突破性地实现了动态场景下的全脑皮层成像;

联合山东大学专家团队,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破解国产碳纤维强度在复合材料中转化率偏低的“卡脖子”难题,实现碳纤维在更多领域的进口替代;

深度对接南京工业大学,丹佛斯突破内曲线式柱塞液压马达关键技术瓶颈,大大降低国内液压关键零部件行业对国外产品的依赖;

……

科技成果只有从“书架”走上“货架”,才能真正激活产业动能,一次次牵手、一项项合作、一层层推进,见证产学研深度交融,科技之花结出产业硕果。自2019年以来,连续6年举办的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合作大会已然形成品牌效应:以大会为牵引,开展各类产学研活动750余场,促成各类产学研合作3500余项。

“十四五”以来,镇江始终强化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综合实力取得长足进步,连续入围“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在2024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列第41位,位居省内设区市第6。

创新引领,助推产业发展向新而行。紧扣“876”创新引领工程中的“未来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壮大”和“传统产业焕新”,我市积极优化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方式,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全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十四五”以来,累计实施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493项,争取科技创新资金10.25亿元,有效带动地区研发投入超29.75亿元,有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

创新平台矩阵持续建强。我市加力推进科技孵化载体“专优特强”、重点实验室“强基提能”高质量建设,先后布局建设了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院士工作站、24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省船舶数智化设计制造实验室和深远海新能源概念验证中心”获批省概念验证中心、丹阳市先进新材料创新产业孵化器成功获评为省标杆孵化器。“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建有国家、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9家、众创空间49家,孵化场地面积达160多万平方米,在孵、入驻企业2000多家,带动2.5万人创新创业。

创新主体引育成效彰显。坚持“育新苗”与“壮大树”并重,让镇江科创森林枝繁叶茂。统筹开展科技企业培育和招引工作,目前,全市拥有9家创新型领军企业,10家独角兽企业,70家瞪羚企业,7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17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开展科技招商活动108场次,招引科技型中小企业超900家。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扩容提质,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硬核标杆。

副市长尹卫民表示,切实落实各项产学研支持政策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措施,着力构建研发和产业化联动发展的创新模式。

锚定“四群八链”,深入推进“876”创新引领工程,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镇江高位协调、高效统筹,加快打造在特色领域有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地、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发展新高地。

科技与人才双向赋能,归根到底要落脚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让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牢、成色更足。

近3年,全市获得省科学技术奖94项,与驻镇高校合作申报59项,占比62.77%。今年5月,江苏科技大学、镇江高新区联合主办的“先进船舶海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启动,标志着“双高协同”试点正式起步。积极探索校企联合攻关新模式,组织驻镇高校参与组建“智能光储充一体化关键技术”等3家创新联合体,共同挖掘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抱团攻关难题,突破重点产业发展瓶颈,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发力,有效实现双轮驱动。伴随《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落实,我市用好考核“指挥棒”,引导推动资源要素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逐步打造全链条的创新生态体系,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创新主体更多自主权限;进一步落实容错纠错和尽职免责机制,为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撑腰鼓劲。

聚焦企业融资难题,我市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推动健全适应创新链需求、覆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开展“高企融资服务直通车”“投贷联动服务直通车”“科技金融进孵化器”等活动,引导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向创新主体“精准滴灌”,“十四五”以来,各类科技金融产品已累计为1000余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近60亿元。

校地人才合作持续深化,与9所在镇院校签订合作备忘录,构建组织联动、人才联育、平台联建、成果联用、活动联办、服务联抓“六联”机制,累计支持在镇高校全职引进院士1名,引进培养国家级人才26名,助力江苏大学农机装备、江苏科技大学船舶海工等一批优势学科培优建强。39名在镇高校专家就地转化成果、创办企业,377名产业导师、技术副总等科创服务人才活跃在产业一线,架起产学研合作的坚实桥梁。

产业的脉搏在哪里跳动,创新的项目就在哪里实施,人才的脚步就紧跟到哪里。入选省级人才计划和市“金山英才”计划的蜂巢汽车技术专家王澎,承担省级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开发出热效率突破41%的混动专用发动机,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由此推动国产混动系统成本下降30%,产品年产量突破20万台。

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不仅有力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更促进了镇江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据统计,“金山英才”计划引进的383名产业领军人才,带来352个创新创业项目,带动企业投入超8亿元,形成销售63.6亿元、利税7.5亿元,新增就业超7000人、产出专利超1700件,孵化出慧创医疗、蓝鲸新材、虹湾威鹏等一批潜力巨大的科技型企业,持续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

风劲扬帆正当时,踔厉奋发启新程。即将召开的2025年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合作大会暨第三届金山英才周活动,正是科技与人才“双向奔赴”的新起点。在这里,必将有更多高校院所带着科技成果与镇江企业“联姻”,必将有更多科技人才与这座“创新创业福地”携手,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星辰大海”中,奋力续写“镇江很有前途”的时代新篇。

留下你的“赞”吧↓

来源:镇江日报(记者 陈志奎 通讯员 张钟 应东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