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通与阿连:海风里的百年之约
来源: 南通发布
2025-08-12 14:56:00
张謇第一次到赣榆的时候,尚未高中状元。那是1888年的仲春,海风里仍带着微凉,他应赣榆知县陈廷璐之邀,出任选青书院山长,并兼修县志。彼时的赣榆县,隶属海州直隶州,也就是今天的连云港。
张謇
比起后来四处奔走的繁忙岁月,这段讲学时光更像是他人生中的一段静谧间奏。他住在赣榆青口天后宫的西偏房里,白日里批阅文章、教习弟子;闲暇时,便沿着街巷考察民情、走访乡贤。
赣榆青口选青书院旧址
许鼎霖
就在这里,他结识了许鼎霖。两人年岁相仿,谈起诗书与时局都能一拍即合。短短数月,从相识到相知,他们的交情像港湾里的潮水般日渐丰盈。此后,两人并肩走上实业救国的拓荒之路:1903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集资不顺,许鼎霖毅然投股支持;1904年,两人又合力创办我国最早的玻璃厂——耀徐玻璃公司,为当地五千余人提供了生计来源。此后,上海大达轮船公司、镇江铅笔厂等项目相继落地,在苏北沿海点燃了近代中国实业的星火。
张謇和许鼎霖共同撰写了《议办导淮公司纲要》
沈云沛
张謇的另一位知己,沈云沛,也是连云港人。两人同为甲午科进士,金榜题名后,受两江总督张之洞委派,分别办理通州、海州两地团练,后又都投身实业,可谓是志同道合。1895年,沈云沛来到通州拜访张謇,受其所建农场启发,在海州创办果木试验场,大获成功。后来,张謇在南通兴办植物园(即后来南通博物苑的一部分),其间的山石、林木、虫鸟不少都是委托沈云沛筹办,并将他所送的牡丹植入园中和老家海门长乐镇扶海垞的书斋前。
鸿门果园老屋
在一次次实业合作中,张謇、许鼎霖、沈云沛见证了彼此的眼光与担当,在成败得失中磨合出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他们的人生轨迹,在苏北沿海围垦事业中再度交汇,也成为必然。
张謇早在1898年便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围垦滩涂、修筑圩堤、发展农牧,不仅改善了沿海民生,还为地方财政开辟了新的税源。这一模式让许鼎霖与沈云沛深受启发。1903年,二人联名上书清廷,建议对鸡心滩、燕尾滩等沿海滩涂进行围垦牧养。
海赣(通海)垦牧公司劳动场面
1905年春,张謇登上云台山,俯瞰黄海浪涌,与许、沈二人反复商议后,决定携手创办海赣垦牧公司。公司辖域北起山东日照,南至淮安,南北长约三百里,总面积约两千公顷。张謇慷慨借出三十万两白银资助围垦,并派遣淮北垦务专员协助日常事务。不出几年,圩田成片涌现,滩涂化作良田,牧养业、渔盐业、粮贸业随之兴起。海州码头上船舶云集,乡间学堂、集市、作坊因之渐次繁盛。
昔日海赣垦牧公司,已是现代化的海港海滨景象 司伟摄
从通州到海州,从纱厂到玻璃厂,从围田到垦牧,三人的身影几乎贯穿了那个时代苏北沿海的每一次实业尝试。他们坚信:中国要自立,必须先富民强业。百年之后,当我们沿着海岸线再去丈量那片土地,港口灯火与高速轨道取代了当年的圩堤和木帆,但海风里依旧能听见先驱者的步履与心声。
连云港
南通
百年光阴,潮汐不停。这段跨越世纪的情谊,在今天被赋予新的内涵。如今,南通与连云港之间的往来,不再需要数日的舟车劳顿——宁连、沈海、沿海等高速公路纵横成网,高速铁路两小时可达;港口间,集装箱、矿石、原油昼夜穿梭,产业的齿轮在两城之间咬合转动,文化的脉络则让两地情谊长久延绵。
8月17日的“苏超”赛场,“百年老友”再度聚首。当哨声响起,当双方队旗在看台两侧迎风而立,那份穿越时空的默契,似乎又回到眼前——我们记得彼此,我们曾并肩而行、惺惺相惜,我们曾为着同一个目标奔忙呐喊、上下求索。
或许,在看台的尽头,我们应当为先贤们空出三张座椅,仿佛,他们还坐在那里,仿佛,他们从未离开。
来源:江海南通(作者 / 正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