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那个穿补丁长衫的人,能点燃千万青年的热血?
来源: 常州发布
2025-08-12 15:10:00
郭沫若曾说:“在大革命前后的青年学生们,凡是稍微有进步思想的,不知道恽代英,没有受过他的影响的人,可以说没有。”
常州恽代英纪念馆
为什么在那个“主义”纷杂、“道路”繁多的至暗年代,总穿粗布长衫、显得土里土气的恽代英,能成为千万青年信任的“导师”与“领袖”?
思想:点燃时代星火
《中国青年》第一期封面 图源:文旅常州
1923年,恽代英担任《中国青年》首任主编。这本以马列主义教育青年的刊物,发行量从3000份跃升至50000余份。恽代英以“代英”“但一”等笔名发表220多篇文章,用犀利的笔触为青年指明方向。
创刊号封面是一柄燃烧的火炬,下方写道:“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发刊词中,恽代英写道:“我们吃尽苦中苦,而我们的后代则可享到福中福。为了我们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我们是舍得付出一切代价的。”这句话成为黑云压城年代里的一簇星火。
《中国青年》聚焦“中国向何处去”,只写给“愿意为中国找出路”的青年。恽代英在发刊词里斩钉截铁:“本刊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不是吟风弄月的雅玩,而是青年活动的、强健的、切实的指南针。”这一句话,就把刊物的使命、气质与边界全部说透。
马克思主义初入中国,佶屈聱牙的译文往往令青年望而却步。恽代英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例如用“黄包车夫拉一天车却买不起一双胶鞋”解释剩余价值学说。他批判国家主义派和国民党右派的文章如“投枪利剑”,既有理论深度又直指现实斗争。
许多青年在《中国青年》中找到方向。云南师范生张炽在信中写道:“代英先生,我原以为读书只为混口饭吃,现在才懂,青春该是烧红的铁,要淬出火星照亮人间。” 后来他成了红军将领,在龙华监狱就义前,仍把《中国青年》藏在胸口。胡乔木回忆说:“我是读了恽代英主编的《中国青年》以后,才了解到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的。”
恽代英并不满足“一印了之”,还发起“读书通信团”,凡来信必复。他给一位迷茫青年回信:“你说‘看不清未来’,可未来不就在你脚下吗?你今天教的每一个字,救的每一条命,都是在为理想铺路。”落款处画着一盏小油灯——那是恽代英最爱的意象。
教育:影响青年灵魂
图源:晋陵文旅
恽代英的教育理念独具一格。任中华大学附中教务主任时,他撤掉孔子像旁的“戒尺”,换上“学生自治公约”;将《新青年》《共产党宣言》列为选修课;带领学生调查汉正码头挑夫的生存状况。
他创办利群书社,与学生围坐讨论现实问题:“如果今天你是工厂的学徒,目睹老板克扣工钱,你会怎么做?”一位女学生听后撕掉了《女儿经》,写道:“原来那些‘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话,早该被真理的光烧成灰。”
恽代英1926年走进黄埔军校,他面对的是“未来将军”。“政治课与军事课四六开”的制度一提出,他便遭到质疑:“我们是来学打仗的,不是来听大道理的。”恽代英不辩,只问一句:“如果不知为何而战,枪杆子握在谁手里都是军阀。”
他善于用活泼的教学方法吸引血气方刚的青年学员,他的演讲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其逻辑严密,条理分明,知识丰富,风趣幽默,常常课室容不下踊跃来听讲的学员,而要将讲堂搬去大操场。他设立的“政治问答箱”,作为师生平等交流思想的渠道,深受学员喜爱。
恽代英讲课生动幽默,常将课堂搬到实地;讲《帝国主义》时让学生统计洋货价格;讲《农民运动》时带学生蹲在田埂上与佃农交谈。学员评价:“他的演讲久听不厌,使人振奋。” 许多学生回忆,代英先生从不给我们标准答案,他只给一把钥匙,让我们自己去开锁。
茅盾称恽代英“神色不变而诙谐雄辩”,演讲连续二三小时“听者无倦容”。他用行动诠释教育真谛:不是灌输答案,而是点燃智慧;青年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社会。
人格:展现信仰力量
图源:CCTV1
毛泽东评价恽代英:“在他身上有一股豪气,助人为乐,服务他人,这种品格十分高尚。”恽代英虽任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月薪200银元,却常身无分文——薪水分成三份:资助困难读者、捐助罢工工人、留作伙食费。他拒绝住教官小楼,与学员同睡大通铺。一次暴雨中,他赤脚为学员送干衣服,无声地诠释了革命者的本色。
从1917年到1931年,恽代英留下200余万字日记。翻开任何一页,都能闻到“刀锋上的血腥味”:“今日对学生发火,暴露小资产阶级急躁病,该打手心十下。” “读《资本论》第三遍,仍觉未能联系中国实际,惭愧至极。”他用针刺破手指写下“戒约”:不抽烟、不喝酒、不说谎。茅盾称他“刻苦宽厚,无丝毫嗜好”,友朋呼之为“圣人”。
上海提篮桥监狱的铁窗下,恽代英把难友组成“特殊党校”。他用牙膏皮在墙上刻写《共产党宣言》,以稀饭汤为墨在地板上勾画“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图。当敌人逼迫写“悔过书”时,他挥毫写下《狱中诗》:“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这首诗被狱友们绣在衣角传颂,成为穿越黑暗的火把。1931年,恽代英在狱中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年仅36岁。
常州人恽代英以思想、教育和人格三重力量,点燃了千万青年的热血。他证明:思想被青年武装,道德与理想同频,奋斗与人民同行,就能让星星之火成为燎原烈焰。今天的我们,不必再穿补丁长衫,但新时代仍需要这样的朴实刻苦和表里如一。
来源:常州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