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起去现场|海太长江隧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今日开启双线掘进!
来源: 海门发布
2025-08-12 15:29:00
8月11日,长江入海口,海门与太仓隔江相望处,一台重约5650吨的“钢铁巨兽”缓缓转动刀盘——海太长江隧道左线“沧渊号”盾构机正式始发。而右线“江海号”已在江底稳步穿行,这标志着海太长江隧道进入双线掘进的攻坚阶段,它们将携手穿越长江咽喉,共同书写“万里长江第一隧”的建设传奇。
“沧渊号”的命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沧渊”意为大海古称,典出“龙起于渊”的典故,既呼应了项目横跨长江入海口的地理特性,也寄托着建设者们攻坚克难的决心。
“沧渊号”盾构机是我国自主研制直径最大的泥水平衡盾构机,堪称“巨无霸”——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它的成功研制与应用,标志着我国在高端隧道施工装备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北起海门,南抵太仓,线路全长39.07公里,左线盾构隧道段全长9327米。项目按照双向六车道高速标准建设,设计行车速度100公里/小时。
始发的“沧渊号”如刚出鞘的利剑,锋芒初露;穿江作业的“江海号”似潜行的猛将,稳健推进。这对“钢铁勇士”并肩踏上征途,扛起我国隧道施工技术向更高峰攀登的时代使命。
“沧渊号”始发即遇四大技术“拦路虎”:超大直径盾体覆土浅如履薄冰,始发姿态斜线角度大考验操控精度,泥水仓压力平衡控制难似走钢丝,近距离下穿管线暗藏风险。
项目团队以精细管控破局:端头加固注入特种浆液筑牢防线,“同步注浆控制+自动化监测”为浅覆土段穿上“防护衣”;反力架专项设计实现毫米级姿态调整,确保斜线始发不偏毫厘;泥水配比—压力—流量联动控制体系,让盾构机在复杂水环境中稳如磐石;“参数控制+地面巡视”双保险措施,将管线周边沉降锁死在安全范围。
江底施工挑战更甚,“水下迷宫”式复合地质带、7.5bar高水压、超长距离独头掘进等难题环伺。“沧渊号”凭三大核心技术破局:“数字大脑”实现全程智控,“智刃铁齿”攻克掘进瓶颈,“智慧心脏”主动防护系统筑牢安全屏障。整体式预制箱涵等创新技术,更让施工效率与防水性能显著提升,为隧道安全护航。
海太长江隧道的意义,远不止于技术突破。海太长江隧道工程,是国家《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的关键落子,计划于2028年基本建成。建成后,它将与苏通大桥、沪苏通大桥构成“三桥一隧”过江格局,预计可分流30%的过江车流,过江时间将从1小时缩短至10分钟。
这一跨越,将为长三角区域融合注入强劲动能。海门的农产品清晨采摘,上午就能端上上海餐桌;沿江城市群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将循着这条通道加速流动。从宏观视角看,它是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与“立体走廊”的关键交汇点,北接沪陕高速,南连沪武高速,形成贯穿长三角的纵向大动脉,推动“1小时经济圈”加速成型。这份发展红利,也将转化为百姓触手可及的便利。“以后去上海看女儿,不用再绕行苏通大桥,说走就走。”家住海门的陈女士道出了无数人的期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终极价值,正藏在这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里。正如“沧渊”之名所喻,巨龙已从江底崛起,正向着贯通长三角的壮阔未来,破浪前行。
记者:林莉 王钰燕
剪辑:姜海峰(见习) 李佳凌
摄像:李佳凌 宋水杰 陆俊杰
封面:江炀
出镜:王铭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