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一线手记 | “换班,但不休息”

来源: 平安盐城

2025-08-13 15:00:00

采访时间

2025年8月8日

采访对象

廖   榕、张   杨、刘   海

平安记录者

赵珊珊——“盐警宣”随警作战队队员

接警处警、调解纠纷、办理案件……吃饭没个准点,三餐并作两顿,这是派出所民警的日常。8月8日,作为盐城公安“盐警宣”平安记录者,我来到盐城市公安局亭湖分局东城派出所随警作战,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基层民警的12小时。

早上8时,东城派出所接警大厅、综合服务窗口已人头攒动,办业务的、咨询事情的群众络绎不绝。

值班民警廖榕也早已坐在工位前,完善着前一天的询问笔录。新一天的工作,就在他这无声却高效的“快”节奏里开启。

8时50分,细雨如织。警铃响起,是一起施工纠纷。廖榕动作麻利穿戴好“九小件”,我赶忙小跑跟着上警车。现场已围了不少人。了解得知,因两旁商铺密集,外卖骑手穿梭取送货存在安全隐患,相关部门正在加装防护栏。但护栏挡住了商铺后方居民区的出入口,居民们反映出行不便。廖榕仔细查看图纸,耐心听完双方诉求,随即联动交警,与住建部门现场协商。“大家别急,大家伙的安全更要保障。出行不能耽误,我们正在想办法。”他沉稳的声音带着安抚的力量。最终,方案敲定:在居民主要入口处留出通行空隙。矛盾化解,人群散去。

10点10分,雨停了,艳阳高照,空气变得闷热难耐。又一起警情:菜市场里,一位大姐刚买的水果不翼而飞,焦急求助。廖榕二话不说,走访摊主、询问路人……带着线索返回办公室,不到半小时,就锁定了误拿水果的人。虽然是几十块钱的事,但在廖榕看来,守护群众财产安全,无关金额大小。

临近饭点,我们快步走到食堂窗口。廖榕说得实在:“警情不等人,吃饭得抓紧。”回到办公室,廖榕的电话没有停过,键盘敲击声没有断过。白板上,不同颜色笔记录的断卡线索、取保候审等信息,让我看出了这里的忙碌。初见廖榕,见他说话条理清晰、不疾不徐,我以为是个慢性子。但一上午,“走路快、吃饭快、办案快”成了我对廖榕最深的印象。

中午12时30分,是换班时间。民警张杨负责继续接处警。“我们换班,但不休息。”廖榕说。当时我并未完全理解这句话的分量。

午后两小时,正是人最容易犯困的时段。虽然没有警情,但张杨也丝毫没有午休的意思。复印谈话笔录、刻录案件光盘、研判一份群众的伤情鉴定报告……手头工作一件接一件。我在一旁静静观察、记录。

14时40分,警铃再次响起,是一起求助警情。一位老人驾驶电动三轮车时,被小区门口自动抬起的车闸杆碰倒。赶到现场才知,老人是位聋哑人。张杨一边与老人家属沟通,一边迅速对接物业工作人员:“赶紧先送老人去医院检查,身体要紧,其他的事后续再厘清。”他果断地安排,让现场紧张气氛缓和下来。

楼上住户漏水、保险理赔纠纷、家庭矛盾调解……人都不用下车,警车成了移动的办公室,警情一个接一个。辖区的小区、酒店、超市……报警人只要报个名字或大概位置,张杨和队员们就能立刻在脑海中精准定位,疾驰而去。

回到所里,已是傍晚。我看到上午的值班民警廖榕,仍在接警大厅里调解一起上午接报的、尚未完全化解的矛盾纠纷。那一刻,我明白了“换班,但不休息”的真正含义——班次可以轮换,但责任和手头的警情、案子,绝不会因为交班而按下暂停键。

很快,夜幕降临,我跟着晚班值班民警刘海继续投入“战场”。

19时许,接到一起债务纠纷警情。刘海赶到现场,只见一位阿姨瘫坐在地上,满脸无助。“阿姨,您先起来,我们坐下来慢慢说,总有办法的。”本来大嗓门的刘海温言劝慰。原来,阿姨的儿子借了朋友一笔钱,金额不大不小,但朋友找上门来索要,而阿姨对此毫不知情,一时慌了神。刘海耐心地充当起沟通桥梁,分别与阿姨的儿子及其朋友电话沟通。经过一番协调,最终朋友同意让阿姨的家人分期慢慢偿还。阿姨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

21时许,警车驶回派出所。里程表显示,这一天,这辆车已在辖区的大街小巷奔波了数十公里。疲惫感如潮水般涌来,但内心又被一种紧张与兴奋交织的情绪填满——这一天的随警记录,我收获了沉甸甸的警情素材,更带着对基层民警深深的敬意准备离开。

此时,派出所的灯火依然通明。廖榕即将前往办案中心,他要继续完成关键的谈话笔录;张杨正和伤情鉴定机构的同志电话沟通,寻求专业意见;而刘海,警服未脱,晚饭更是没吃,又拿起车钥匙,准备赶赴下一个警情现场……

“换班,但不休息”——这盏不灭的灯,就是平安最踏实的注脚。

撰 稿 | 赵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