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连云港市急救中心交出生命救援“高分答卷”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16 19:43:00

2025年1月至6月,连云港市急救中心直属分站共抢救112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其中12名患者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心肺复苏救治成功率达10.71%(全国该项指标平均水平为1%-2%),较2024年同期提升2.98%。数据显著提升的背后,是市急救中心通过科学布点、技术提升、智能调度和全民普及等系统性举措,为港城市民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让心跳重启的奇迹更多发生。

急救现场


优化站点布局,缩短急救半径

为提升急救响应效率,连云港市急救中心持续完善市区站点建设。上半年,与消防支队共建海昌路共勤站点,有效覆盖院区及县区转运需求,同时兼顾周边日常急救任务。下半年,板浦和云台站点也将相继投入使用,进一步缩短市区周边急救半径,减少120急救反应时间,为抢救生命争取更多宝贵机会。

急救中心热线


急救现场

强化技术复盘,提升救治水平

连云港市急救中心通过病历讨论和现场视频回看,深入分析成功案例的经验与不足,针对特殊人群救治制定规范化流程。例如,在车祸致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中,优化体位管理、早期除颤介入等措施,避免过度依赖心电图早期鉴别,最大限度减少院前急救的时间延误,显著提高了复苏成功率。

【案例回顾】今年3月的一天,急救中心接到通灌南路某居民区内一名90岁老人家属报警求助,称老人出现神志不清的症状。医生潘宝权、护士王金及驾驶员马建星立即赶赴现场救援。

到达现场后,发现老人已处于昏迷状态,情况十分危急。急救人员迅速为老人实施吸氧、测量血糖并建立静脉通道。在救护车送医途中,老人突发心跳骤停,急救团队迅速展开心肺复苏抢救,老人心跳呼吸暂时恢复平稳。但不久后再次发生心跳骤停,急救人员再次实施心肺复苏,全力抢救,终于稳定住老人的呼吸心跳,并平稳送达医院。

经了解,老人既往患有高血压和脑梗死病史,情况较为复杂。家属们赶到医院后,得知老人已转危为安,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紧握医生潘宝权的手表达深切谢意。

急救中心热线


培训现场

智慧调度赋能,精准快速响应

今年,连云港市急救中心正式启用IMS多媒体调度指挥系统,实现可视化呼救功能。调度员可通过视频实时观察患者面色、肢体动作及周围环境,快速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缩短信息采集时间,使急救指令下达更精准、响应更迅速。该系统与呼叫定位有机结合,有效解决了传统调度中反复确认信息的痛点,为抢救争取了黄金时间。

【案例回顾】今年2月,调度指挥中心接到一则自动语音报警:“车辆遭遇严重车祸,为了保障救治及时,这条信息将在5秒后重复……”紧接着,电话中传来一名男子断断续续的微弱声音。

据随后赶赴现场的急救驾驶员史祥康介绍,事发时,事故车主因遭遇猛烈撞击而一时发蒙,车内乘客均为外地游客。春节期间,他们驾驶外地牌照的电动车前来连云港游玩,对路况不熟,难以准确描述事故地点。以往,由于报警人情绪紧张和不熟悉现场等情况,往往无法准确报出地址。

为此,中心于去年上线了呼叫定位功能,使调度指挥系统能在数秒内锁定报警人位置信息,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调度员根据定位信息,立即派出救护车,同时车组人员与现场保持联系,并结合过路群众的报警提示,急救人员很快找到了事故地点。

培训现场


急救现场

海昌路联动救援站

普及急救技能,构建社会救援网络

连云港市急救中心坚持“专业提升+公众普及”双轨并行,筑牢城市应急救护根基:专业培训提质增效:举办16期院前急救专项培训,累计培训598名从业人员,全面提升急救队伍的专业水准与响应速度。

壮大社会急救力量:开展7期“初级救护员”认证培训,303名学员通过考核,成为社区、单位中关键时刻能施救的骨干力量。

急救知识深入基层:推动急救知识“五进”活动,走进学校、社区、企业等开展18场普及讲座,惠及群众超3200人,让急救技能覆盖更多人群。

下一步,连云港市急救中心将继续以科技为支撑、以培训为抓手、以效率为目标,持续提升急救服务质量,为守护港城百姓生命健康贡献力量!

通讯员 邵磊 殷加玲 陈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