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4地,20多天,380份问卷,这个“法学调研团”暑期进行了一场“大主题”深度调研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24 10:54:00

基层治理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业主权利如何行使、怎样得到保障?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8月24日采访获悉,暑期,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业主权利行使与保障”实践调研团走进南京、扬州、泰州、南通等地,开展为期20多天的实地走访。团队成员通过380余份问卷与多地访谈,走进一个个小区,寻找基层治理中业主权利行使与保障的有效路径。

团队成员

据了解,调研团队走访多地小区发现,业主自治正陷入“内外夹困”的尴尬境地。内部看,“开会难、表决难、执行更难”成为普遍现象,业主大会因达不到法定参会人数屡屡流会;表决票设计、送达、回收缺乏规范,程序漏洞频现,决议合法性屡遭质疑。业委会“干不动”——公益身份零薪酬,责任大,换届常遭开发商暗中掣肘。还有个别业委会用权越界,未经大会表决擅自决策,引发业主维权。外部看,行政力量介入虽能解燃眉之急,但若失度,又易挤压自治空间,令业主陷入“一放就散、一管就死”的新困局。

团队成员告诉记者,面对“一区一题”的治理考卷,不少社区与街道正以制度创新破题、以多元路径发力,保证业主权利。南通小海街道在业委会成立和行权过程中实行“三位一体”建设:通过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和街道综合治理部门形成联动机制,确保公共收益管理和维修决策有明确流程。综治办负责人表示,公共收益遗留问题和物业履职不力常有发生,但关键是从源头规范业委会建设,形成制度合力。扬州市江都区依托“1+N”网格化社会治理联动系统平台,将“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整体嵌入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专职网格员“一人一格”、专业社工“一岗多能”,线上线下同步响应,实现“小事格中解、大事全网办”。

实地走访

在南通竹行街道世家社区,社区工作人员与物业合作建立信息反馈平台,将居民反映的问题记录、分类、分配责任部门,并通过微信群和公众号公布处理进度,实现透明化管理。该机制缩短了居民维权时间,提升了社区和物业间的信任度。在泰兴,一些社区通过文化活动和入户宣讲提升业主的参与感。社区组织“邻里议事日”,邀请业主共同讨论小区维修和公共事务,既收集居民意见,普及物业管理和业主权利知识。各地探索表明,制度建设必须结合居民参与,无论是成立代行机构、完善表决流程,还是推行信息公开和入户宣讲,都是增强居民“主人翁意识”、保障业主权利行使的重要路径。

记者采访获悉,团队走访发现,各地物业服务实践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有益经验。南京融侨物业设置“楼栋管家”,重点关注渗漏、高空抛物等高频问题,并开通“应急维修绿色通道”,缩短表决和处理周期。扬州部分物业通过公开透明服务,定期公布维修计划和资金使用情况,赢得业主信任,提高矛盾处理效率。团队建议,建立常态化培训和普法机制,提升委员治理能力,同时增强居民自治意识,实现长效治理。

“走进小区,我们不仅看到了居民的烦心事,也看到了各地政府、社区和物业的努力与创新。”团队成员说,作为青年学子,愿意把课堂所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将青春之力投入到推动基层善治的行动中。通讯员 蒋心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