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名,江苏为证①|何荦:穿越烽火线的“隐形人”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26 23:24:00
在抗日战争最艰险的年代,有一条隐于长江两岸的“地下动脉”,它连接着日伪残酷统治的上海、南京与淮南抗日根据地。在这条线上奔走的人,身份隐秘、使命重大,他们被称为“政治交通员”。其中,江苏昆山人何荦,便是华中局情报部部长潘汉年麾下的一名关键交通员。
1948年,何荦同志在山东益都县安家庄华东局情报部
万里烽火路:用双脚丈量的忠诚
1942年11月,上海沦陷区的斗争环境日趋恶化。25岁的江苏昆山人何荦奉命撤离战斗多年的上海,穿越日伪严密封锁的长江防线,抵达淮南抗日根据地。原本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的他,因为机智沉稳、对沪宁线熟悉,被遴选为华中局情报部的政治交通员,直接受潘汉年领导。
1943年,何荦同志在上海外滩黄浦公园
这项任务的危险性超乎想象。他需要每月在上海、南京与根据地之间往返一次,传递绝密情报、护送重要人员、运送紧缺物资。全程依靠步行,单程就要走300里,三年间累计行走二万余里——相当于从江苏到陕北两个来回。何荦后来回忆说:"身上带五六斤东西,一小时跑10里路,一天半多点时间要赶过江到镇江。"
他最常选择的瓜洲线虽然相对安全,但仍然危机四伏。瓜洲镇上有伪军据点,"清乡"人员严格盘查过往行人。何荦总是混在赶集的人群中,揣着伪镇江站开具的通行证,扮成跑西药的单帮客。"西药数量少,易带,也易于混过去",这是他多年总结的经验。每次出发前,他都要仔细观察天气变化,因为"耽误时日,对安全不利"。
在根据地的艰苦条件下,交通员的生活费用需要精打细算。何荦在上海的生活费标准是"一天一升米的价格",回根据地实报实销。他常常以大饼、油条、阳春面果腹,不足的部分就到亲戚朋友处解决,"不愿向组织伸手"。这种克己奉公的精神,正是那个年代共产党人的真实写照。
"障眼法"智送绝密文件
1943年夏天,上海地下党急需中央下发的《整风文献》进行学习。如何将这本厚厚的文献安全通过日伪的重重关卡?潘汉年想出了一个绝妙的"障眼法":将文件密封后外加牛皮纸封套,按敌伪公函款式,用毛笔恭楷直书,上款明写伪特工机关上海头目伪衔"胡某某亲启",下款则写"镇江严缄"(潘汉年曾化名严某某)。
何荦怀揣这份特殊的"敌伪公函",沉着地闯过镇江江边的"清乡"关卡,机智地躲过火车上日军宪兵的随机检查,最终将文件完整送达上海。当刘人寿接到这份珍贵的文献时,不禁感叹:"这真是虎口夺食!"
更惊险的是传递中共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文件的任务。中共中央为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急需调阅这些秘藏在上海中央文库中的珍贵文件。华中局接到指示后,潘汉年系统立即行动。上海负责人张唯一安排吴成方从中央文库中取出文件,由刘人寿将其翻拍成35毫米胶卷,经巧妙伪装后交给何荦。
何荦将这些记录着党的历史的微小胶卷藏匿妥当,再次穿越封锁线带回根据地。情报部的同志们用放大镜仔细辨认,一字一句地抄录下来,再由潘汉年送华中局领导,发电上报延安党中央。这些珍贵的历史文件,为党总结历史经验提供了重要依据。
护送"特殊乘客"的惊险旅程
何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护送人员。新四军一师政委刘炎夫妇、范长江夫人沈谱、邹韬奋之子邹家华、著名文学家胡风等,都曾是他的"特殊乘客"。每次护送都要精心策划,一般一次只带一两个人,以确保安全。
最惊险的是1943年6月护送华中局城工部部长刘晓赴上海。行至仪征胥浦桥时突然狂风大作,班轮停航。前进无路,后退不便——退回根据地要摸黑夜行,而胥浦又无旅馆可住。进退维谷之际,何荦急中生智,想起4月随潘汉年途经仪征城时认识的伪仪征县特工机关陈姓头目,加上身上带的伪镇江站通行证,他建议东行10余里到仪征城歇脚。
赶到仪征县城时城门已闭,二人只好在南码头一家旅馆住下。刚洗去一路风尘,伪警察就来查房,逐个盘问旅客。何荦亮出通行证,刘晓出示身份证,这才应付过去。次日清晨,他们乘早班轮船到镇江,再转乘列车赴沪。抵达上海火车站后,刘晓赠他一支华孚钢笔留念:"小鬼,你是个好交通。"这支钢笔成为何荦珍藏多年的纪念品。
炭火边的革命情谊
在根据地,何荦与潘汉年比邻而居。某日新四军二师师长罗炳辉到军部办事,特地来大王庄看望潘汉年。潘汉年叫来何荦,向罗炳辉介绍:"他就是交通员何荦。"罗炳辉爽朗大笑:"我当是何老,原来是位年轻人!"接着详细询问上海的情况。这种上下级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让何荦倍感温暖。
潘汉年的交通员何荦的回忆手稿1
潘汉年的交通员何荦的回忆手稿2
潘汉年丝毫没有"官"架子。何荦直言不讳地说:"我从地下党到根据地,不习惯称什么长,就叫你汉年同志吧!"潘汉年笑眯眯地回答:"随便,可以啊。"这种平等的同志关系,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为打破日伪经济封锁,淮南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潘汉年让何荦到上海时买些番茄种子。何荦从永安公司买回几小袋种子后,潘汉年就带着他和警卫员一起平整情报部前的空地,施肥下种、浇水育苗。徐雪寒回机关后,他们也常在清晨背着粪筐捡粪。当又红又圆的番茄成熟时,潘汉年总是热情地用这些"战利品"招待来访的客人。
那只始终挂在潘汉年墙上的黑色皮包,装着党的机密文件。包内备有一小瓶汽油和一盒火柴——随时准备在敌袭时焚毁文件。这个细节,成为何荦记忆中最深刻的战斗姿态,也体现了隐蔽战线工作者随时准备牺牲的坚定信念。
2015年,98岁的何荦走完了传奇一生。临终前,他仍清晰记得潘汉年的话:"我们的事业需要无名英雄。"烽火岁月里,这位江苏儿女以脚步丈量忠诚,用沉默守护胜利。他穿梭于光明与黑暗之间,成了那段历史中最真实的"隐形"守护者。他的故事,或许鲜为人知,但他的奉献与牺牲,已经融入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
岂曰无名?江苏为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季宇轩
资料图片来源:江苏省国家安全厅、江苏国家安全教育馆
校对 朱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