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让每一份善意都能找到路径,新善力量跨界对话共绘“新善”蓝图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5 16:02:00

今天上午,“新善中国”启动大会后,八位来自公益组织、媒体、学术界及新阶层的嘉宾围绕“汇聚向善力量,共建美好生活”展开了深度对话,大家各抒己见,从多元角度阐释“新善”内涵与实践路径。

“公益是年轻的事业,更是年轻人的事业”

应以新传播与新模式激活年轻力量

公益要面向未来,关键在于吸引并赋能年轻一代。《中国慈善家》杂志社社长吕振亚直言,“公益是年轻的事业,更是年轻人的事业”,讲好新善故事需要探索新方向、新玩法,在主体、传播和模式上全面创新。他分享了与“十个勤天”的合作案例,正是通过公益写真集这样的创新文创产品,成功引爆了年轻人的热情。

技术赋能可以搭建巨大的公益参与入口,微博执行总编辑薄红恺用平台数据进行了佐证——微博于2012年上线微公益平台,截至2025年8月底,已累计上线超过2.4万个公益项目,吸引5300万人次网友捐赠,筹集善款超过7.8亿元。通过网络营造人心向善、人人行善的生态,当善意的声音能够被更多人听见,善意的行动就能够被更多人效仿。

那么又如何用新媒体的力量去发现和传递中国之美呢?“寻美中国”品牌活动负责人赵月月指出,为“向善力量”赋能,让正能量故事不仅被“看到”,更能被“记住”、“追随”,最终实现“共建美好生活”,要善用新媒体的力量,实现四个转变:从“流量”到“留量”,以价值内容留住用户;从“单向传播”到“双向奔赴”,构建情感连接;从“单一呈现”到“矩阵赋能”,形成传播合力;从“内容传播”到“行动引领”,设计易于参与的“行动入口”。这样才能让正能量故事被“记住”和“追随”,激励更多人共建美好生活。

现代公益不只是捐钱捐物

专业赋能才能提升现代效能

传统慈善已经向现代公益转型,爱德基金会理事长丘仲辉在分享中表示,现代公益应当融合传统善念与专业理念,真正助力共同富裕。

同时,现代公益不再只是简单的捐钱、捐物,而是强调专业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公羊会公益救援队队长何军分享表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应用“专业能力”践行公益,他与政府建立的常态化应急救援协作机制,正是专业社会组织与政府力量协同、共筑社会安全网的典范。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周惠则介绍了《生态社区建设与评估导则》的标准,展现了通过“社工+生态”的专业化模式将国家战略扎根于基层社区的实践。

以传统文化与凡人善举夯实公益根基

“普通人才是公益最持久的生命力”

公益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大众参与。

学者、作家鲍鹏山从传统文化角度溯源,解读了“善”的时代意义, 他指出儒家“仁者爱人”思想为现代公益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滋养,传统文化智慧能够为“新善”实践注入持久动力。

“宝贝回家”创始人张宝艳则感慨表示,最让她感动的不仅是帮助1.5万个家庭团圆,更是看到越来越多普通人带着善意加入,截至目前,“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已超40多万,“这些普通人才是公益最持久的生命力,要让善意被看见、能持续,通过系统化的项目运作让捐赠人和志愿者看到改变,才能坚持下去。”她也提出建议,希望发挥新的阶层人士发挥专业优势,提供法律援助、新媒体宣传等专业服务,让公益切实解决社会问题。

访谈中,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新善”之路是创新、专业与人文的深度融合。它需要以创新吸引参与,以专业确保成效,最终根植于每一个人心中的善意与传统文化中的向善力量,构建一个传统与现代结合、专业与大众联动、线上与线下协同的公益新生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