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的目光,投向深远蓝海!
来源: 盐城发布
2025-09-15 17:07:00
9月15日
《凤凰周刊》整版点赞盐城
追“风”沐“光”,向海向绿
——绿色低碳发展看盐城
黄海之滨
582公里的海岸线
勾勒出盐城的壮阔版图
这里,潮起潮落,孕育了全球罕见的辐射沙脊群和广袤滩涂,成为麋鹿奔腾、鹤舞翩翩的生态家园;
这里,“风”“光”无限,一座座风机巍然耸立,一片片光伏板向阳而列,一度度绿电点亮千家万户,更驱动着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崛起。
盐城
这座因盐得名、向海而兴的城市
正迎来一场全球瞩目的绿色之约
2025年9月24日
以“美丽滨海: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为主题的
“2025全球滨海论坛”
将在这里举办
向世界分享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与智慧
手握“世界自然遗产”与“国际湿地城市”
两张国际名片
同时担当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
“绿色能源之城”
盐城以其坚定的先行探索
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
为滨海城市的绿色发展
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绿色“家底”:
天赋资源与生态守护
盐城的“绿”,源于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这里拥有江苏省最长的海岸线、最大的海域面积和广阔的滩涂湿地。
在盐城所辖海域,距海平面百米高处,年平均风速达每秒7.6米,年太阳辐射总量达1400-1600千瓦时/平方米。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使盐城成为全球最具开发价值的海上风场之一和光伏发电的理想之地,被誉为“海上风电的摇篮”和“光伏发电的沃土”。
截至今年6月底,盐城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已高达1992.5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规模的67.6%,上半年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70%。这意味着,这座城市绝大多数经济活动已由清洁电力驱动——盐城每用10度电,就有7度来自新能源。
盐城的“绿”,更成于对生态馈赠的持续守护与修复。
这里是中国首个拥有“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和“国际湿地城市”双国际荣誉的城市,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EAAF)的关键节点。
近年来,依托“退渔还湿”、互花米草治理、滨海湿地修复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盐城推进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打造的“条子泥720高潮位栖息地”已成为鸟类保护的“国际地标”,互花米草治理面积占全国五分之一,候鸟种类达447种……
今年6月,盐城报送的《让自然做功:NbS的世遗答卷——江苏省盐城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入选全国《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系全省唯一入选项目,为全球滨海湿地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盐城样本”与“中国方案”。
如今,“蓝天白云、水清岸绿”不过是盐城人日常生活的“标配”。丰富的“风光”资源与珍贵的生态资本,共同构成了盐城发展绿色经济的坚实基础,绿色“家底”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
绿色发展:
从“能源优势”到“产业胜势”的跃迁
拥有绿电,是优势;用好绿电,才是核心竞争力。
盐城没有停留在单纯发电卖电的初级阶段,而是着力推动绿色能源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发电、装备、应用、消纳”一体化格局。
风电产业“一条龙”发展,实现全链布局,盐城已形成覆盖“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资源开发-运维服务”的风电全产业链。2024年,盐城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约占全国八分之一、全球百分之七。
作为全国最大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这里集聚了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等整机龙头以及中材科技、中车电机等核心部件企业,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占全国40%以上,叶片产能约占20%,装备制造规模全国第一。
一台台风电机组从这里起航,驶向碧波深处,捕风为电。
在中车电机的生产车间,叠片机器人精准作业;在双瑞风电,110.5米长的巨型叶片在模具中成型。全球最大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全国首台“碳中和”海上大兆瓦风机均在盐城下线。
盐城光伏产业跻身全国“第一梯队”,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装备制造覆盖硅片、电池、组件、辅材、智能设备等关键领域。阿特斯、通威、天合等光伏巨头纷纷落户盐城,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通威太阳能(盐城)有限公司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组件超级工厂,其“5G+智能制造”方案让生产基地率先实现工业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盐城还创新形成独具沿海特色的渔光互补、农光互补、产业园区分布式光伏开发新格局,实现“一地两用、效益倍增”。
零碳园区是盐城绿色制造的高地,也是其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先行区”。盐城的绿色雄心,浓缩在三大零碳产业园差异化的绿色实践之中:
大丰港零碳产业园以“绿电+氢能”为特色,其核心竞争力在于绿电物理可溯源。全国首条10千伏“绿电专线”——海韵线的建成投运,让园区企业用上每度都可追溯的“纯绿电”。这条“改革专线”吸引了上海永久等出口企业将高端生产线落户于此,为其产品获取国际认可的“绿色身份证”。园区还招引了吉电绿氢制储运加用一体化、岚泽绿色甲醇等重大项目,打造“绿电+绿氢+绿醇”综合能源基地。
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则独辟蹊径,挖掘“绿电+冷能”资源。依托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全国规模最大的LNG储备基地,建设国内首座LNG冷能交换中心。每吨LNG气化可释放冷能约250千瓦时,园区借此向冻干果蔬、冷水鱼养殖、冷链物流、冰雪休闲等领域拓展,让原本被浪费的冷能“变废为宝”,形成独特的低碳产业链。
射阳港零碳产业园聚焦“绿电+新型电力系统”,成立了全国首家零碳产业园绿电绿证服务联合体,为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绿电绿证服务。园区依托中车、远景等龙头企业,全力打造长三角首个全绿电零碳示范园区。
科技创新:
破解绿色转型的“烦恼”
绿色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盐城以创新回应挑战,破题攻坚。
面对耕地红线,盐城创新性地利用盐碱地资源,开辟了一条“向盐碱地要蛋白”的新路径。在大丰区林场,3000亩林下盐碱地成功实现苜蓿种植,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面对即将到来的风机“退役潮”,叶片回收成为行业世界性难题。盐城企业探索多种路径:盐城远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将退役叶片破碎后制成环保托盘、柜体板材、步行栈道等产品;丰诺环保则将叶片粉碎成颗粒,作为添加剂运用在户外建筑材料中,力争实现100%回收……更高价值的化学法回收(提取高价值玻璃纤维)虽处研发阶段,但盐城已在物理法商业化应用上迈出关键一步。
在深远海风电领域,技术攻关同样至关重要。在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正全力攻克风电全直流发电技术,卢俊龙博士介绍:“全直流技术路线转换环节少、系统效率高。以一台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为例,在全直流技术路线下每天最多可以多发出800度有效电量。”金风科技前沿技术研究院则聚焦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和漂浮式风电关键技术,全力争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与此同时,智慧电网与储能是保障绿电“发得足、送得出、用得稳”的关键。国网盐城供电公司牵头研发的“分布式新能源汇聚平台”,实现了对海量低压分布式光伏的实时监测与物理感知,让绿电“可观可测可调可控”。为满足深远海风电送出需求,新能源沿海二通道北延工程正加紧建设,为未来超2000万千瓦的深远海风光资源开发铺平道路。
一幅更为宏大的绿色创新图景正在展开:加快布局氢能、储能两大未来产业;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应用集群……
从利用自然馈赠,到回馈自然守护
从发展绿色产业,到产业绿色转型
从盐碱滩涂,到零碳高地
……
盐城“向绿而行”“向海图强”的目标
清晰而坚定
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随着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加速
盐城的实践正在展现出
越来越强的示范意义
在这片沿海大地上
绿色不仅是一种发展方式
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改变着这座沿海城市的发展轨迹
和人们的生活体验
面向未来
盐城的目光
正投向更深远的蓝海
来源 | 《凤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