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宿迁
来源: 扬州发布
2025-09-17 17:23:00
迁迁:
展信佳。
秋意渐起,古运河畔的晚风已挟着凉意。
扬州运河三湾
流水无声,暮云低垂,忽想你处,此刻大抵也是烟波澹荡,将秋色天光尽收怀中了。
宿迁骆马湖
我们两座城,被一条运河牵着,一走就是千年。
自邗沟始,你通泗水,我连江淮,南北漕运如织,盐粮往来如歌。扬州东关古渡至今犹存系缆石痕,那些深深浅浅的凹槽里,仿佛还嵌着当年船工的号子声。不知你的河岸可还有旧日舟楫的印记?长满青苔的石阶下,是否还藏着那时的铜钉、瓷片,想把两城往来的故事讲给来往的人儿听?
扬州东关古渡
京杭大运河宿迁段
有一个人,是我们两座城共同的光荣和怀念。他就是江上青烈士。
这位扬州青年,二十八岁长眠在泗洪的土地上。像一颗种子,把热血与理想埋进了异乡的泥土里。1938年,皖东北的烽火正烈,他带着扬州人的韧劲,走村串户开展抗日宣传,油灯下一笔一画创办《皖东北日报》,字里行间都是 “还我河山” 的呐喊;他奔走联络,把零散的抗日力量拧成一股绳,建起能打硬仗的武装队伍。1939年,在一次谈判归途中,他遭遇敌人伏击,英勇牺牲。每次去泗洪烈士陵园,看到纪念馆里陈列着他用过的钢笔、写下的文章,还有那些发黄的照片,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呐喊!
宿迁泗洪烈士陵园
扬州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
两地性情,异中有同。在扬州,瘦西湖的花窗怎么开,才能框住 “二十四桥明月夜”;个园的竹子怎么种,才能让 “春夏秋冬”各有韵味;水边的花柳怎么修剪,才能抒发“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文化情感……这一切都是有章法的。在宿迁,骆马湖一眼望不到头,水天连在一处,任着风浪起、渔船行;洪泽湖的芦苇,春发绿芽、秋开白花,密密麻麻连成片,藏着水鸟和鱼虾;项王故里的老槐树枝干遒劲,像要往天上伸,狂放了几百年……这一切都是有故事的。不管性情如何,咱都是水边长大的人,内心总有一处地方是通达的。
扬州瘦西湖
宿迁项王故里
前些天家里来客,我特意开了瓶珍藏的洋河。饮到微醺时,大家不免比较起两地的吃食来。扬州的狮子头要肥瘦相间,慢炖两小时,入口即化;老鹅得用扬州本地的草鹅,卤得透透的,啃一口满是肉香;大煮干丝更讲究,豆腐干要切得细如发丝,再用鸡汤、虾仁、鸡丝煨煮,鲜得雅致。你们的猪头肉是一绝,选料要精,卤制时得用老汤,卤好后色泽红亮,肥而不腻,就着馒头吃最是过瘾;膘鸡是巧思,用猪皮、鸡肉、淀粉熬制,蒸得蓬松,切片煎香,嚼着满是肉香;银鱼羹更不必说,骆马湖的银鱼细嫩无刺,加鸡蛋、香菇、香菜勾芡,入口滑嫩,满是湖水的清鲜。做法不同,调味有别,但入口是相通的——那是江淮水土养出来的人间烟火,是刻在骨子里的家乡味。
扬州美食
宿迁美食
这些年,见你以电商立新篇,键盘声里货通四海,我们由衷喝彩。扬州亦在“613”的产业路上拔节生长,推动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长成林”、未来产业“快生根”。你我同根同向,一枝追风逐日,一枝深植厚土,共赴一个丰饶的愿景。
扬州
宿迁
不日两城足球队将于你处相会。我们的球队和球迷来了,相信你定会热情相待;你们来扬州,自然也是座上宾。
一条河串起两座城,也连起两地的人。此情如水,长流不尽。
祝秋安!
摄影 董辉、司新利、袁海冬、张孔生、乔云
部分图片来源宿迁发布
海报 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