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两封跨越时空的书信对话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7 19:31:00

在数字信息奔涌的今天,两封手写书信穿越上海与常州的盛夏,将东北抗联名将冯仲云与红十字烈士苏克己的革命精神,注入当代青少年的血脉,化作澎湃不息的力量。

冯仲云写给妻子的家书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出身常州中医世家的苏克己临危受命,担任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第一救护队副队长。同年8月23日,为救援一名跳伞负伤的飞行员,苏克己与三位战友在罗店前线遭遇日军,不幸被俘,英勇就义。

“书声琅琅的校园里,老师常常为我们讲述红十字四烈士英勇献身的感人事迹。”来自上海市宝山区陈伯吹罗店实验学校的学生苏晨曦在信中这样写道。那座巍然耸立的红十字纪念碑,默默见证着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面前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悲壮历史。

这封承载烽火记忆的来信,在横林初级中学掀起了层层波澜。“收到上海同学的来信,我们格外激动。”冯仲云团支部的同学们围坐一堂,认真品读这封远道而来的心声。

学生范平平作为回信代表,用文字将两座城市的红色基因紧密相连。她写道:“苏克己烈士生于常州天宁寺伤兵医院,牺牲于宝山罗店前线。运河水与黄浦江,共同铭记他的热血与忠诚。”

作为冯仲云小学的毕业生,范平平也向上海同学讲述了另一位从常州走出的英雄——东北抗联名将冯仲云的故事。

学生代表在回信

她特别援引了冯仲云1946年写给妻子薛雯的一封家书作为开头:“我是在东北苦斗了十四年,曾经身经百战,血染战袍。曾经弹尽粮绝,挨过长期的饥饿,用草根、树皮、马皮充饥;也曾在塞外零下四十度的寒风中露天度过漫长冬夜……如能通行,你就立即来哈找我。”

这封穿越七十八年时光的家书,掀开了冯仲云十四年东北抗联岁月的壮烈一页。

冯仲云出生于常州经开区横林镇余巷村,十八岁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成为该系当年唯一的新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弃笔从戎,奔赴白山黑水,与日寇展开殊死斗争。他率领抗联战士爬冰卧雪,以“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顽强意志,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极寒中突围;他曾化名“张罗克”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在弹尽粮绝之际,他以马皮果腹,却始终高擎“抗日到底”的旗帜。毛泽东主席亲自为他佩戴一级八一勋章和一级独立自由勋章时,他虽未穿军装,却以学者之风范,诠释了何为“文武兼济”。

范平平在回信中表示热切期盼,能与上海的同学们以英雄之名相聚,在交流互访中将抗战精神融入学习与成长,让红色基因真正代代相传。

这场跨越地域的对话,深深点燃了青少年的精神火焰。横林初级中学团支部书记王品儿感慨道:“上海同学对常州烈士的深情追忆,让我们确信英雄的故事从未被遗忘,而是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校长项学军表示:“书信交流让历史‘开口说话’,也让青少年主动发声,使英雄精神真正落地生根、抽枝散叶、绽放光芒。”而在上海,陈伯吹罗店实验学校校长刘晓东认为:“传统书信在数字时代更显珍贵,同龄人之间的笔谈,将抗战历史转化为真切的情感共鸣。”

记者了解到,横林初级中学校园内矗立着冯仲云塑像,从“仲云楼”“齐云楼”到“追云楼”,每一处命名的背后,都是一段红色的记忆;课堂中传颂的英雄故事,更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不止于校园,在常州经开区,团委依托丰富的本土红色资源,构建了多元立体的红色教育体系:不仅打造“小开”政策解读员和“墩墩”卡通宣讲员,推出“青言童语”理论微课;还围绕冯仲云、王玉如等革命事迹拍摄《百年芳华·经开印记》系列短片;同时聚焦青年榜样,选取本地优秀企业家、工匠等典型,创作《钢之魂》《小康路上领路人》等作品,并对应拍摄《时代对话》《旗帜》等影像,展现红色精神的代际传承。

常州经开区团委书记蒋王娇表示,将以此次书信交流为起点,高擎红色精神的火炬,照亮新时代青少年砥砺前行的道路,激励一代代青年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让这永不褪色的精神,在传承中持续迸发蓬勃生机。

通讯员 常景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郭靖宇

校对 胡妍璐